第B05版:上海公益伙伴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公益伙伴日”八年八人

初心未改与公益并肩前行 融于生活让公益提升城市竞争力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张晨曦

    王海滨

    丁邵琼

    徐家良

今天,你公益了吗?“上海公益伙伴日”自诞生以来,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9月,“公益伙伴日”也将迎来它的八岁生日。这八年来,“公益伙伴日”有怎样的成长?八年前,奋斗在一线的伙伴如何孕育出这一公益盛会?八年后,这些伙伴又在何方与公益并肩前行?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八名深度参与伙伴日的代表人物,从他们的故事中回看“公益伙伴日”八年的风雨和彩虹。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张晨曦

蒋蕊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

细水长流融于生活 让公益成为城市重要竞争

“‘公益伙伴日’经过几年的发展,为期三天的‘容量’已经不足以承载整个伙伴日的活动。在借鉴了旅游节、购物节等上海的重要主题节日后,我们提出了‘公益伙伴月’的概念。”在市社团局局长蒋蕊的心中,9月应该是一个属于公益的季节。“经过去年的尝试,我们发现打造‘公益伙伴月’确实可以增强公众的公益热情,形成很好的宣传氛围。”

“不忘初心,为爱前行”是今年“公益伙伴日”的主题,蒋蕊告诉青年报记者,“我们的主题没有用很深奥的句子,而是希望用朴实的话去解释一个简单的道理。公益人的初心,在我看来就是自愿、无偿。此外,我们也希望是可持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叫‘为爱前行’。我们希望公益人从初心出发,可以不断地坚持走下去。”

今年的主题还有一句副标题——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后,公益就会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心底的一种声音,从来不需要提醒,也永远不会忘记。”蒋蕊说道。

其实,公益的话题自古有之,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赈灾、扶贫、乐善好施这样的乐行善举。而《慈善法》的实施则标志着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法制时代。

对于新时代脚步中的“公益伙伴日”,蒋蕊认为,从《慈善法》到《志愿服务条例》,再到即将出台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未来的公益发展一定是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

同时,她希望伙伴日引领公益更加大众化。“公益不应该是‘公益圈’自娱自乐的话题,而应该是全社会的。所以要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但它一定是细水长流的。”

“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也是蒋蕊信奉的工作理念,“通过伙伴日,我们希望能引领公益进一步走向资源整合。不同的组织擅长点不同,在公益的大舞台上,大家的理念、精神是一致的,但角色和定位是不同,所以要推动资源整合。除了在公益领域内部资源整合,公益也要和领域外的资源做好整合。”

在她看来,公益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座城市,因为她的公益文化、公益力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近悦远来,吸引更多的人留下来生活、创业、发展,那么公益就成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真正内涵。”

付阅 志愿者

投之以爱 报之以益

对于从小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生活的付阅来说,在她懵懂的年岁,“好心人”是一个最令她高兴和幸福的词。从小感受着社会各界关爱的她,在儿福院里拥有了新的伙伴、新的青春、新的生命。那些在福利院之外读书的课堂、在操场上和小伙伴飞奔的汗水、在好心人怀抱中得到的无私善意的爱,都是她记忆里最闪亮的时光。

2001年10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整体从普育西路搬迁至闵行区现址。付阅离开了她有记忆以来的“第一个家”。2010年,在儿福院的旧址上,上海市民政局开始酝酿公益新天地项目,经过近4年的积极筹备,公益新天地于2013年11月正式开园。“普育西路105号”重新以“公益新天地”之名吹响公益集结号。从第二届“公益伙伴日”开始,每一年,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各路伙伴都会在“公益新天地”这个伙伴日的“大本营”集结,而付阅也因为“公益伙伴日”,可以用特殊的身份温暖“回家”。

那是一次网络的“偶遇”,付阅看到了第六届“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的宣传网页,几乎是出自本能地在微信平台上报名成为了志愿者。

“开幕那天清晨,我早早地来到了小时候学习、生长的地方,当我刚踏入普育西路105号时,儿时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眼前的建筑虽然改变了很多,但在她眼中,新老结构的房屋层层叠叠依旧是那么的亲切。

尽管是在寒冷的天气里站了一天,但是没有一位志愿者喊苦叫累。“一天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它给予我的意义是刻骨铭心的。从小我就被关爱着长大,接受着所有好心人为我们的服务,如今我长大了,踏入社会后,能尽我所能为他人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更让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付阅说。

王志云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持续八年从未缺席 为生生不息的公益喝彩

“让我们一起跨界合作,结成公益伙伴。”2011年11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二号馆,王志云作为公益机构的代表,和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同台宣读了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的倡议。在她为数不多的工作照中,这张保留至今的照片是她最为难忘和宝贵的瞬间。

对于“公益伙伴日”而言,王志云不仅仅是一位台上3分钟的NGO代表,更是一个陪伴其成长了七年的忠实伙伴。

“要推动公益和社会组织行业发展,需要整合的社会资源很多,政府、企业、媒体、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从‘伙伴’的角度来称呼他们更为亲切和精准,这就是‘公益伙伴日’名称的由来。”

当时在恩派负责多项工作的王志云,加入了首届伙伴日的承办工作中。“没有先例可循,就像是‘创业’一样,千头万绪事情太多了,从招展到搭展,从主视觉设计到启动仪式落地,对我和我们的团队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和历练。”

随着“公益伙伴日”的参与力量不断开放,伙伴日的主办单位从民政体系渐渐壮大到多个委办局共同主办,承办单位也从联劝一家扩充到了多个团队的助力。“从2014年起,我们在伙伴日的重心放在了重点板块的负责工作上。”

“公益沙龙”是“上海公益伙伴日”的一大特色,也是每年“公益伙伴日”的报名热门。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公益沙龙在吸引更多公益组织参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公益组织开启双向视角,作出新的思考。“原来有些组织会比较注重中观层面的问题,现在则会回到自己机构本身的一些运作,进行细节落地的探讨。而原来注重项目本身特点、考虑机构发展的组织,现在则会往‘上’走,看整个群体、整个业态的发展,这些视角的转换、维度的交叉很有意思。”

结合联劝更加清晰的定位和优势,王志云去年带着团队在伙伴日推出了Ride In Red公益骑行活动,“500个名额全部采用社会化报名的方式,大家骑着车穿梭在上海的公益基地之间,完成互动体验,我们用贴近公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接近、了解、参与公益。”

对于八年间在“公益伙伴日”从未缺席的深度参与,王志云说,“一件事持续做八年,说明它的韧劲和生命力是很强的。作为最早的推动者和现在的参与者,与有荣焉。看到它每年的变化和成长,备感喜悦、成就、荣幸。”

王小峋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社会组织服务处主任科员

感受伙伴的温度 对伙伴日的爱深深刻入生命

如果要寻找一个持续八年深度参与“公益伙伴日”的伙伴,很多人都会提起一个名字:王小峋。从最初的志愿者,到参与者,再到如今的总策划、总协调,对“公益伙伴日”的爱和专注,深深刻入了王小峋的生命中。

从第七届公益伙伴日开始,主办方明确了组委会和执委会的架构,王小峋所在的社会组织服务处成为了社团局中负责伙伴日工作的牵头部门,在伙伴日工作中浸润多年的她也成长为了总协调。“从参与者到统筹者,考虑的角度需要更高、更多,对个人的考验也就更大。”

当“公益伙伴日”升级为“公益伙伴月”,王小峋在策划上也对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有了更精准的划分。在园区内,用更专业的论坛和沙龙为专业观众服务,而在园区外,通过掷地有声的“公益四进”来深度演绎公益和公众的关系。

“在伙伴日,我感受着跨界合作的意义,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一直认真工作,用心观察,从中我看见了很多‘伙伴’。‘公益伙伴日’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呈现了一种创新的方式。它让政府深化了服务,让企业找到了项目,在媒体得到了关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走入人们视野。尤其是帮助更多公益组织结成伙伴;帮助更多的公众了解公益,走进公益,各界公益伙伴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上海公益之城建设向纵深发展。”

王海滨 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CEO

人人助我,我助人人 以电波传递公益

2011年12月25日下午,在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现场,开幕式舞台旁搭建的一个特别空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直通990》节目与市民政局共同打造的“上海公益伙伴日”外场直播间。如今,这个伙伴日直播间已和“公益伙伴日”共同成长了八年。

《直通990》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市民政局联手打造的一档关注社情民意的公益类民生节目,这档节目的策划人、监制兼主持人,是现在的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CEO王海滨。“我们关注的切口很小,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政策’的平台,为老百姓搭建一条政策咨询、排忧解难的互助通道。”

《直通990》传达社会需求,呼唤更多资源对接,让广大老百姓受益,成为沪上当红的民生节目,当这档节目走进“公益伙伴日”的现场后,民政局的一把手来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了,社会组织的公益人来了,他们共同解答听众的来电和提问,把解决民生难题的平台搭到了场外、延伸到了公益组织。“这也展现了《直通990》作为公益事业伙伴的重要作用,以及政府与媒体跨界合作的强大能力。”王海滨说。

由将节目定位为“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直播990》,连续七年进驻“公益伙伴日”活动现场进行采访和直播,以此让社会了解政府部门对推动公益之城建设的设想和作为,激发整个社会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在王海滨看来,“‘公益伙伴日’的构思非常好,是‘上海公益之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公益新天地又是树立在中心地区的一个公益地标,一个城市在公益地标上投入的空间、成本,正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的公益追求,这一做法可圈可点、可敬可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阿基米德成为了“公益伙伴日”的“新伙伴”,“在可以交互的平台上,公益的理念更易宣传,相信伙伴日也会顺应时代趋势,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

丁邵琼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事务协商促进会秘书长

企业亦是“公民” 打开围墙跨界公益

“在张江,有一家专注于做制造业供应链的企业,成长起来后,愿意拿出资金来做公益,于是我们在2014年共同发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援助项目。” 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事务协商促进会的秘书长丁邵琼看来,集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园区,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由她主导发起的这个心理援助项目,印证了她的这个观点。

“在园区内的创业团队,80%是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对于心理关怀其实有着极大的需求,但没有人来做这个事。”于是,从心理大讲堂、心理沙龙,到心理热线、微电影拍摄,一系列的心理援助项目走进了园区企业的创业者中,予以温暖的抚慰。“这只是我们成功案例中的一个,虽然是花小钱,但受益面很广,更重要的是把整个园区的社会责任感都带动了起来,让大家打开‘围墙’,共同跨界,共同关注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基于多年的公益实践,去年,张江正式加入到了“公益伙伴日”的“朋友圈”中,主办了一场“有爱张江”的公益伙伴日活动。数十家企业代表分享自己的公益事迹,并为身边的劳动者献上温暖慰问。“公益伙伴日活动走进园区,表明我们张江的企业不仅引领着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向公众展示了企业自身有担当的一面,秀出一个有爱的张江。”

而在今年,张江不仅将立足本园区,还将走上全市层面的公益大舞台。其将在活动主会场设置相约张江·张江科学城公益事业大型专题展示区,让更多人看到有爱的张江,“企业投身公益有其资源的优势,在政企合作、社企合作方面,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可能。”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从旁观者到引领者 亲历转型和升级

“第一届伙伴日,我是一名旁观者。八年过去,我们和伙伴日的合作层层深入,成为了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今更是成为了主办者和引领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犹记得,2011年以来,参与每一年的“公益伙伴日”都是他的重要行程。

支持性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评估、行业协会的功能和社会治理……在作为嘉宾深度参与了市社团局、上海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等举办的各类论坛后,去年和今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连续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合作,开始承办公益伙伴日的主论坛,围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去年的主论坛,徐家良更是邀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负责起草的主要负责人,全国人大法工委原副主任阚珂出席论坛并作主报告,介绍了立法过程和基本情况,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高峰论坛的品质,更帮助伙伴日扩大影响。”

在徐家良从参与论坛到推动论坛的过程中,他也亲历了“公益伙伴日”的转型和升级。在他看来,这些年伙伴日正在多方面发生着“进化”。一方面,原来的嘉宾基本上局限于上海、局限于实务界,而近年渐渐开始有了学界和政界的身影,还有不少国外友人悉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伙伴日的地域范围也从上海本土逐渐转向长三角和全国,参会的学者有中央部委的领导,有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和全国性社会组织负责人、还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学者,伙伴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同时,伙伴日关注的主题和领域,也由传统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组织评估,逐渐与全国关注的热点接轨,并有机结合,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与精准扶贫等,这些让公益伙伴日不仅仅是区域的‘节日’,更成为跨区域的全国性公益节日活动。”徐家良说。

蒋公宝 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八年相伴一往而深 见证爱情收获“战友”

对于公益伙伴日,蒋公宝可谓是从初见到一往而深。2011年,当时还在上海理工大学创办志高社团的他,招募了50名志愿者,为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提供了为期三天的志愿服务。这一段缘分的开始,甚至改变了蒋公宝的人生轨迹。

接下去的每一年,蒋公宝都会投入到伙伴日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管理工作中,这段让伙伴日志愿服务日趋完善的日子,也陪伴、见证了他的爱情。蒋公宝和妻子秦铭在大学相识相恋,共同成立至高社团,在投身“公益伙伴日”的这几年,他们的身份由志愿者变为推动者,而两人的关系也从恋人变成了爱人。

在“公益伙伴日”的工作中,蒋公宝一般负责总协调,跟各方对接、沟通,而妻子则负责具体志愿者各组别的工作,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两人都获得了极大的锻炼与成长。“在公益上,我们的‘三观’完全一致,好的公益,能让自己成长,能让对方成长,能让志愿者成长,更能为公益组织提供优质服务。”蒋公宝说。

伙伴日不仅见证了蒋公宝与妻子的爱情,也见证了他与合伙人不变的初心。大学毕业后,蒋公宝选择了创业,如今他发起成立的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经是一匹拥有120名全职员工、23家子公司的创业“黑马”。而这家公司的九位联合创始人,全部都是“公益伙伴日”的志愿者。“创业以来,这九位创始人没有一位离开,我们一起从年少到成熟,一起经历过公益的‘洗礼’,无论创业多么艰难,我们的凝聚力始终强大,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是在一起的。”

创业中的蒋公宝非常忙碌,但无论多忙,他每一年始终承接着“公益伙伴日”的志愿管理工作,每一年无一缺席地会到“公益伙伴日”的培训现场,和志愿者分享自己多年来的志愿服务心得。不仅如此,他还会主动地赞助伙伴日的志愿者服装,主动地为伙伴日对接社会资源。“感谢公益教会我的所有,这是一个难得的时代,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见证国家的成长,脚踏实地地站稳自己脚下的土地,并用公益回报我们敬畏的一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