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双重园丁”于漪老师获“金色夕阳”荣誉证书

诲人不倦 愿做一辈子的教师

青年报记者 首席记者 范彦萍

    于漪老师获得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已到耋耄之年的于漪老师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她的学生遍及各行各业,可谓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来她撰文无数,可谓著作等身。

近日,杨浦区委老干部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走进了于漪老师位于五角场的家中,向这位教学界泰斗颁发了杨浦区委老干部局和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的荣誉证书。

教书育人,要求其真

“我们要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心”

1929年出生的于漪老师今年已经89岁高龄,但看上去仍精神健硕,思路清晰。1993年已经退休的她仍奋斗在扶持一代又一代园丁的道路上,迄今已有25年。

她曾教学高中历史,后转行拿起了语文教材,从语法、修辞、逻辑学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博采众长。转行的她渐渐在教学界崭露头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名声在外。

1978年,她凭借出色的教学水平被评为全国首届特级教师。原本她希望在教学岗位上做下去,淡泊名利的她不愿从事行政工作。1985年于漪在领导的劝说下成为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当时,那是一所伤痕累累的学校,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

有一次,时任杨浦区宣传部部长袁岳滨到学校视察时,意外发现校内竟然没有一个校工,所有的老师都负责一块“自留地”,成为现实版园丁。当时的师范院校老师不用坐班,为了抓校风、学风,她要求实行教师坐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能让学生坐等老师。对学生她则要求具有师范生的形象,朴素,大方,自理,自立,自强,如平时食堂就餐不允许浪费,要珍惜盘中餐。“人是要教育的,现在有的教育走歪了,不重视德性的培养,太功利主义,育分不育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教委调研组负责人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住校调研,从学生早锻炼到晚自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一番调研下来,工作人员颇为不解,问:“这么好的学校,你们为何不报先进?”于漪老师谦虚地说:“学校刚步入轨道,还差得远呢”。她认为办学要求真,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们从来不搞形式主义,领导来了,提前打扫校园什么的,平时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他们看到的就是学校的真实面貌。学校教书育人,要求其真。弄虚作假,是极大的腐败,给学生做坏榜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她的带领下,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后改制为杨浦高级中学)连续评上了上海市文明单位和全国师范系统先进单位。于漪老师笑谈管理学校的秘诀是把每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学校里有一名教语文的教师钱沛云,这位老师爱好书法,于是尝试让他转型当书法老师,开展硬笔书法教学,研究提高师范生硬笔书法的规律。经过数年研究与实践,师范毕业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板书,被学生戏称为钱体。钱老师后来也成为上海唯一的书法特级教师。

于漪向来淡泊名利,有一次某教育基金会评奖,组委会给了于漪一等奖,她婉拒了,希望把荣誉让给更多的年轻教师。于漪曾培养了一名美术老师,但后来对方跳槽到大学。曾有人调侃道,“校长,你培养的人都跳槽了。”于漪淡定地说,“没事,就算跳到国外,不还在地球上吗。跳了我们再培养呗。我们要有全局观,一名老师的潜能、特长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不能武大郎开店,大家都不能超过我。有时候培养比使用更为重要。”

对于培养年轻教师,于漪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观点,“一个好的校长,一定能带出一群优秀老师。年轻教师是需要培养的,25~45岁是教师的黄金时代。我们要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心。”

著作等身,退而不休

“她就是对于‘师者’最好的诠释”

于漪老师退休后,曾有一家民办私立学校出60万年薪力邀她出任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60万可谓是天文数字,领着2900元退休工资的于漪老师婉拒了对方的好意。她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加入了语文名师基地、德育实训基地培养师资的工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活动,20多年来培养了四代特级教师。

不仅如此,她还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升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充电、拓宽思路,于漪请来各界翘楚,她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为青年教师上课;请来财大党委书记为老师们讲供给侧……

年轻教师对于漪老师是又敬又怕,他们既怕于漪老师来听课,又希望她来听课,指出自己在教学上的软肋。于漪爱给青年教师出点子,让他们在教学水平上得以不断精进。她还叮嘱青年教师: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们要摸索出本土化的教学理念,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就是笃信国外的教育理念,事实上,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可以借鉴,择善而从,如果照搬照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与教育的初衷相背离。我们要有教育自信,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有不少的经验,要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

于漪老师著作等身,家中的书橱中摆满了她撰写与主编的书籍,有《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整体素养——语文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语文核心素养案例初探》等。2018年8月20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本700多万字的《于漪全集》首发。参加首发式的青年教师王荣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捧着沉甸甸的全集,被于老师笔下的700多万字感动和震撼!她就是对于‘师者’最好的诠释。”

别人退休后,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但于漪却是退而不休,超负荷运转。她曾罹患急性青光眼,眼睛开过四刀,患过严重的心脏病,前年腰骨折后一度不能起床。但只要是需要她出席的重要研讨会,她都会抱病出席。凡是商业机构举办的活动她都一一婉拒了。

最近,于老师在紧锣密鼓地撰写新书《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虽然已接近90岁高龄,但于老师看上去气色不错,思路清晰。在接受正能量工作室的荣誉证书后,她表示,将尽自己所能奉献余热。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