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球周刊·追球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明只有一个 革新之路要自己走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姚明在选秀大会上发言。新华社 图

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是众望所归,这次亚运会中国篮球包揽4块金牌,被外界一致认为是姚明改革的成果。一时间“姚明模式”在中国体坛成为追捧的对象,甚至一些声音认为这种模式应该在中国各个体育项目推而广之。事实上中国篮球的改革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姚明自己都不认为已经成功了。姚明在篮球领域各方面的素质在国内、甚至世界篮坛都是罕见的。当然姚明改革的方向和计划值得另一些竞技项目借鉴,真正关键的是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革新之路。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姚明只有一个

在中国男女篮亚运双双夺冠后,大伙聚在一起拍了一张大合照,姚明也加入其中,不过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张开双臂,与球员们一起庆祝。这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有球迷表示,姚明这一坐非常的“接地气”。以姚明的身份和名望,他完全可以占据“C位”,但他知道自己太高,容易挡住球员们,他也知道谁才是主角,他宁愿做一个“衬托”。

在2017年3月当选新一任中国篮协主席时,姚明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了成绩,我愿意退后一点;出了问题,当然我来面对。”这份担当和退让已然付诸实际,雅加达亚运期间,姚明作为领队随队出征,与球员们休戚与共,但是绝不会去干涉主帅的指挥,能看到的也只是暂停时的一些鼓励与建议。周琦在夺冠后回忆说,姚明在亚运期间给了自己很多鼓励,“他跟我说过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还能做到,那你就是不可替代的。”丁彦雨航则表示,那几周时间姚明一直和大伙在一起,“他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战略和战术建议,给了球队很多帮助。”

这就是姚明的特殊之处,在篮球领域,他有着足够的经验和名望,但倾心于“本位”而不“越位”。

姚明的NBA经历在中国球员中首屈一指,他是名人堂球员。而从CBA到NBA再回归中国篮球,从运动员到管理者,这些年,姚明的身份在变化中更为多元,他的视野更广,思考更深,他对体育改革有强烈的期待。但不管向哪个角色转换,姚明不变的是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退役后他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念经济学本科。

在中国体坛,取得比姚明更伟大成绩的运动员并不少;在世界篮坛,以成功球员身份转而成为篮协主席的也有基里连科、特科格鲁;但是既有姚明的资历和名望,又如姚明般进退有度、敢于和能够担当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在中国体坛,姚明只有一个。

改革应是增量

不久前,姚明带着CBA球星郭艾伦、翟小川和胡金秋一起为中国人寿拍摄了一段广告。姚明是中国人寿的全球形象代言人,由于姚明的牵线搭桥,中国人寿成为了CBA主赞助商,还获得授权使用CBA球场中圈广告位,这是CBA首次开放球场中圈位置广告。赞助CBA的首个赛季,CBA联赛和中国人寿实现了双赢。以协会主席的个人影响力促成这样的合作,这在中国其他体育项目中几乎是很难出现的,足见姚明的特殊之处。

而中国篮协主席,对姚明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目标而是途径。坐在这个位置上时,姚明的蓝图已经开卷。其中“成人达己”是他的施政策略之一,姚明表示:“改革是增量改革,先把蛋糕做大,而不是急着重新分蛋糕。”

作为曾经的俱乐部投资人,姚明很清楚联赛对于中国篮球的意义,在担任篮协主席之前,他就牵头成立了CBA公司,对于CBA的改革就有了自己的愿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CBA公司和20家CBA俱乐部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联赛价值也不断提高。这个赛季诞生了全新的总冠军,同时全国累计收视人次超过10亿,创下历史新高,赞助商数量和经营收入同样达到历史最高。水涨船高,CBA联赛价值的提升,也给各家俱乐部带来了实惠。CBA公司商务总经理蒋健介绍说,这个赛季平均分红比上赛季提高了70%—80%。

做大蛋糕的同时,姚明也为联赛注入了活力,这种活力就是竞争与交流。篮球改革的方式与许多领域类似,那就是打破铁饭碗,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下,给每个人带来压力和动力,激发人们的活力和潜能。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夏天不仅在球员选秀被选中的球员创了纪录,整个联赛的20支球队今夏共有也95人次达成加盟、转会、租借和互换,是历年来最高的。在联赛层面,改革的目标就是设法让俱乐部、球员在规则下尽可能多方受益,这对于国内其他联赛都有可借鉴之处。

成功分量很重

然而关于成功的话题,姚明没有把话题看得很重,但是却把成功看得很重。在亚运完成篮球大满贯后,有记者问姚明作为篮协主席到目前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姚明笑着表示:“希望最大的成功还没有到来”。

关于成功,姚明的目光更远,“我期待十年后的中国篮球,不管是男篮还是女篮,都能达到甚至突破前辈们取得的成绩。同时在基础层面,我希望每一个中国球迷都能有自己喜爱和信仰的主队,不论这队伍是职业队、大学队还是社区队。”

姚明曾表示,顶级球员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而是被发现出来的。双国家队模式首先是为了发掘更多的球员,然后才是锻炼,这是颠覆中国传统体育竞技理念的想法。因此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后,一直非常重视校园体育,在姚明眼里,体教结合是客观发展的方向,未来的体育人才一定来自校园。姚明说,“像我们很多退役运动员都说,小孩练体育可以,走专业不要急,都是先要去读书。如果连我们自己走这条路都会犹豫的话,更没有资格去要求普通人的家长把孩子送去接受专业训练。”

姚明把学校看成体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源泉,只有培育好土壤打造出文化氛围,人才的涌现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要帮助学校的体育系统成长起来,类似于美国的NCAA,这样我们的发展才有后劲。最优秀的运动员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

也许校园体育和群众体育不像奥运会、亚运会、男篮世界杯这些大赛那样耀眼,但却是孕育体育人才丰厚的土壤。这不止是篮球,在大部分体育项目中都是通用的,也是大部分体育项目改革的方向。

至于如何衡量姚明的成功?“我们大家努力干,有一天中国篮球出现新的标志性人物时,大家忘了我。我觉得就是最大的成功。”姚明只有一个,但我们可以期待下一个姚明。

[链接]

体量更大,变数更多 中国足球难以复制

周六凌晨进行的国足热身赛的确让许多熬夜看球的球迷失望透顶,而比起输球的结果,更让球迷难以接受的是球员们的竞技状态和态度。当然国足有自己的难处,联赛竞争白热化的阶段,飞到千里之外踢一场热身赛,该怀疑的是球员的态度还是热身赛的意义呢?

同样是热身赛,中国男篮的热身赛就打得异常投入,队内的激烈竞争和球员的荣誉感都促发每一个人的拼劲,加上男篮男足在亚运会上大相径庭的成绩,有人觉得姚明的双国家队制度可以搬到中国足球上,让更多的球员入选国家队,形成更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同样的模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足球。

中国篮球本就属于亚洲一流甚至顶尖的水准,不能用男篮的亚运成绩来要求男足。而仅就热身赛而言,男篮处于联赛休战期,而男足正是联赛最重要的阶段,12强赛中男足的斗志大家都看到了,相信亚洲杯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双国家队模式并不适用于男足,而这个模式在男足早已有过,比较著名的是86年时高丰文率领的国家一队和徐根宝率领的国家二队,当时国家二队还参加了全国甲级联赛。但随着90年亚运会的兵败,双国家队模式也告一段落。而在当下,足协也已经设立了各年龄阶段的国家梯队,可以说也是一个“大国家队”概念,只是由于中国足球联赛的跨度非常长,球员的休赛期本就很短,很难像中国篮球那样进行长时间的红蓝队分队集训,这原本也是里皮的苦闷之处。

而与中国篮球的姚明模式相比,中国足球最大的差别是变数太多。姚明出任中国篮协主席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合理的步骤,而这些是中国足球不具备的。这些年来,中国足球的改革也不少,在联赛层面,足协对于中超近几年采取了诸多捆绑手段,从“外援新政”、U23新政、转会调节费到限薪令,看似大方向是抓青训,抓后备力量,但事实上却是充满了变数,尤其是每一步都是通过行政力量压制联赛的商业化与自由竞争,对于联赛俱乐部的利益并无保障。相对于姚明的联赛改革旨在让多方受益,重视俱乐部利益,而足协的改革显得急功近利。至于U23国家队出战联赛这种设想,更是置俱乐部根本利益和球员未来发展于不顾,和姚明篮球改革的方向可谓背道而驰。

同时内行人管内行事在中国足球层面也很难做到。中国足球的专业人士也不少,可他们都在体制外扮演着名宿的角色,积累下的理解根本不能被足协所用。目前足协的领导班子里,来自体育总局的管理人员、来自地方足协的管理人员以及足协的中层骨干、俱乐部投资人一应俱全,但前职业球员只有孙雯一位,就算加上后来的孙继海、邵佳一,这样的班子也谈不上“内行”和“核心”,也很难完成姚明式的全面改革。

随着蔡振华的离开,中国足球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然而作为中国体量最大的一个竞技项目,如果没有明确的改革计划,政策朝令夕改,让俱乐部和球员没有基本的安全感,这样的改革模式也许更为任重道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