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创·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十周年——优秀学员篇

绽放华美青春 成就新时代青年精英

    杨澜

    王一婷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人才的集聚、培养和储备是极为关键的要素,更是上海当好新时代排头兵、领跑者的关键支撑。为了顺应上海人才高地的建设需求,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团中央、团市委的支持指导下,自2008年起研发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全国首个以培养和储备有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具备综合领导能力、国际视野的青年英才为目标的“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中国100》),并纳入《上海市青少年“十二五”规划》实事项目。

《中国100》自2010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1600名16-22周岁的优秀青年经过严格选拔进入《中国100》接受为期一年的包括“价值观培养”“国际视野培养”“思辨力培养”“责任心培养”“领导力培养”“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六大公共培养模块的英才能力培养和综合管理、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三个专业方向素质培训。通过培养,使学员真正成为出类拔萃、全面发展、有潜质的一代青年英才。毕业后,学员进入《中国100》青年英才俱乐部,俱乐部在为学员提供终身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人才集聚、储备和成长的平台。

在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十周年之际,我们走进6位优秀学员,一同来聆听属于他们的华美青春。

思辩引领

代表学员

中国100英才俱乐部现任秘书长——虞洋:

让俱乐部形成“传帮带”体系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祝福中国100英才培养计划、中国100英才俱乐部在新的十年越来越好,祝所有学员笃行致远,不负芳华。

虞洋与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中国100”)的渊源颇深,他不仅是这一项目的第五期学员,还是中国100英才俱乐部的现任秘书长。

几年前,虞洋对中国100英才俱乐部内容进行了提升和创新优化。“我不希望朋友们就这样分道扬镳,而且也希望通过俱乐部把我们在学习、工作,包括创业方面的经验,与学弟学妹分享,形成一种传承。”他介绍说,俱乐部主要采用互联网方式运营往期学员。他们搭建第三方平台,对学员资料进行更新,让更多正在读大学,以及即将进入社会的学员,借助往期学员的资源,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我们希望俱乐部的活动能够对学员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这个平台汇聚了上海不同高校的青年学生,学员参与其中能够收获许多新的想法、新的视角。虞洋认为,相比学校环境,大家能够学习到更为丰富的知识。

大一下半学期,虞洋报名参加了“中国100”,聆听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还参与了企业家交流活动。同时,也参加了实践类课程。

不仅如此,他非常深度地参与到了项目的公益内容。他和“中国100”第二期的学长,一起组成了“迦南助学”公益团队。他们与“中国100”合作,参与项目中的安徽大别山公益走访调研,进行公益捐助。

此外,“迦南助学”每年都在“中国100”的毕业典礼上,举办公益拍卖,开展助学活动。

如今,虞洋在麦腾股份从事创投孵化和政府关系的工作。他感到在“中国100”的学习经历也有助于自己的创新创业工作。他说,“中国100”有很多往期的学员在金融和高端咨询领域工作,平时大家能够互相交流。从运作俱乐部的角度出发,大家还可以进行资源整合,让在校学生通过俱乐部的资源服务,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职业规划,逐渐成为一个资源对接平台。同时,希望俱乐部形成“传帮带”体系,为学员提供更多实习名额和就业机会。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创新领导力

代表学员

成就多角色转换——邵琦良

中国100让事业版图实现“多级跳”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希望中国100可以影响更多人,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

龙腾国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仁弘资本合伙人、西悦良品创始人……毕业短短几年间,邵琦良完成了多种角色转换,实现了个人事业“多级跳”。如今,他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人,不断拓宽事业版图。回首过往,邵琦良坦言,其中离不开中国100的培养和影响。“是中国100为我打开了新思路,促成了我的全面发展。”邵琦良感慨地说。

时光回溯到2012年,作为学生会主席的邵琦良,经学校领导推荐,加入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成为第三期学员。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学会了如何沟通,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领导能力。一年后,他因出色的表现,荣获“中国100最具领导力奖”,并带领所在分组拿下了“最佳团队”。

令邵琦良欣喜的是,中国100并不是简单的灌输和填鸭式教育,而是通过礼仪培训、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员进行多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参观企业的过程中,他懂得了供应链、渠道、品牌建设等知识,了解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团队、商业模式等,对企业运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在多家企业实习的经历,毕业后,我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创业者。”邵琦良说。之后,他又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开展项目的同时尝试投资、涉足文化收藏等领域……

他坦言,是中国100,教会了他无所畏惧,要勇敢追逐梦想。这其中也少不了中国100学员之间的互通有无、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那时我们结下的友谊,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洗礼,变得更加珍贵和深厚。”邵琦良说。

当年,从中国100毕业后,邵琦良加入中国100青年英才俱乐部,担任副理事长。随着新成员的逐渐加入,俱乐部的队伍在不断壮大,邵琦良与其他成员在定期组织活动的同时,接受来自中国100的持续性培养。在他看来,中国100是他们青春的见证,梦想的出发点。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责任心培养

代表学员

坚韧不拔,追寻梦想的首期学员——付李俊雄:

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 遇见更好的自己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时光如梭,在探索和实践中,中国100逐渐走入第十个年头。希望中国100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英才。

“2010年初夏的一天,我正在世博园区担任志愿者时,收到了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录取通知书。”作为中国100的首期学员,付李俊雄对于当年在中国100发生的点滴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当年,还是大二学生的他,本着接触和结识更多优秀伙伴的想法,经过层层选拔,加入了中国100。为期一年的培养中,他和学员们跟随老师参观公司、模拟创业,接受礼仪教育,进行素质拓展,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入大别山,参观和考察金寨县革命老区。在参观光荣院,感受往昔峥嵘岁月的同时,当地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也让付李俊雄深感震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这次实践活动,在我心中播下了公益的种子,学会了担当,勇于承担起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付李俊雄说。

在中国100,学会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共勉的同时,付李俊雄还收获了让他珍视一生的友谊。多年来,他与同期、其他几期的学员们一直保持联系,畅谈在中国100的收获,分享工作中的苦乐和对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当年,在中国100毕业后,我加入了中国100青年英才俱乐部,成为俱乐部理事。”对付李俊雄而言,在俱乐部,提携学弟学妹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中国100的持续性培养。

毕业后,付李俊雄进入与本专业相关的会展行业工作。几年来,他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踏实肯干,一步步提升,成为部门副总经理。回想刚刚踏入社会,艰难打拼的日子,付李俊雄坦言,有心酸,也有无奈,但从未想过放弃。他强调,是中国100赋予了自己坚韧不拔,追逐梦想的勇气。

“虽然是第一期学员,但我从未离开过中国100,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它的发展。”在付李俊雄看来,社会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希望未来,中国100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专项培养,挖掘每一位学员的潜能。“希望学员们都能够在中国100的平台上收获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展国际视野

代表学员

私募基金业的青年才俊——翟之刚

香港考察行 播撒金融梦想种子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中国100为人生拓展无限可能,祝福中国100在未来的日子越办越精彩。

90后的翟之刚是“中国100”的第四期学员,如今他在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业务, 顺利实现了读书时代的金融理想。其实正是“中国100”的学习经历,在他内心播撒下了投身金融行业的种子,并且提升了他的能力,让他能够更好地拥抱梦想。

大学时期,翟之刚在校团委服务,抱着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接触不同文化的想法,报名参加了“中国100”。

其中,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香港考察之行。“我们觉得这种实践方式非常新鲜,受益颇丰。”他介绍说,“我们去了大型金融机构走访,初步了解到金融公司的工作氛围。” 尤其在聆听职业经理人分享时,翟之刚被他们的专业风采吸引,在心中埋下了投身金融行业的种子。

除了职业理想之外,翟之刚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当时,学员们背起行囊,乘坐火车前往香港,一路上,大家一起玩游戏,交流生活话题,探讨学习问题,时间过得非常快。“这趟考察见证了学员们从陌生人成为战友的过程。”他说。

重要的是,他还锻炼了处理事情的能力。在团队活动中,担任队长的他在实战中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他说,“我原来习惯‘单打独斗’,面对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觉得非常尴尬。通过那次活动,我意识到其实合作并不难,大家成为朋友后,可以共同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中国100”的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各类课程也提升了他的综合能力。

毕业后,翟之刚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从助理开始,一步步稳扎稳打,如今在励琛(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行项目总监,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类项目的投资工作。

而他与“中国100”的情谊也一直延续至今。平时,他会与过去的学员一起聚餐,交流工作。尤其是有几位影视编导专业出身的学员,可以与他一起探讨文化产业信息。同时,他还是中国100英才俱乐部的理事长,也会参与组织活动。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价值观提升

代表学员

热衷公益志愿服务——杨澜

影响人生观 实现价值观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祝福中国100培养出更多时代精英,绽放青春芳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100第七期学员杨澜送给学弟学妹们的一句话。在朋友眼中,这个爱笑的95后女孩,品学兼优也热衷公益。2016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澜在辅导员老师转发的微信朋友圈中得知了中国100招募的信息,“之前就听闻学长说起,从走进知名企业,到聆听大咖讲座;从陶艺生活,到读书分享会,中国100的培训内容琳琅满目,且意义非凡。”

乐于参与校外社会实践的杨澜,在参加中国100的培训前,已经拥有多个组织的培训课程经验。而在中国100的学习中,她感受到了更多的“自由”与“包容”。“在这里,学员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参加,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会贴合实际生活。”杨澜说,在中国100的大家庭中,学员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年龄的他们在这里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我们都把‘中国100’视作亲切的‘校外之家’。在这里,我们‘种’下友谊,在人生道路上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

令杨澜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要属“走进‘延锋江森’——一家主营汽车座椅生产的企业”,作为全球500强企业,通过零距离的学习,杨澜了解到许多关于企业策划、讨论、决策以及执行方面的多维度知识。“通过这次走访经历,让我对优秀外企中一个项目从策划到具体践行有了生动形象的认识,都是课本外珍贵的知识。”

如今,学习成绩优异的杨澜目前已经保送至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研究生专业。身体力行的杨澜,在校园学习好专业内容外,她还成为了公益志愿服务的优秀学生干部,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曾远赴贵州铜仁参与短期支教及尘肺病防治公益宣讲活动。在校期间,她曾担任校公益组织砺志中心项目部部长等多个学生职务。“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优秀青年借助中国100的优势平台,收获友谊,拓宽眼界,不断提升自我,强化能力,不负青春,绽放美丽,成为新一代的青年精英。” 

青年报记者 陈颖婕

自我认知

代表学员

全方位提升自我——王一婷

结识优秀伙伴 学习不同闪光点

Q:在中国100成立十周年之际,请说一段对中国100的寄语。

A:向更多优秀人才学习,祝福中国100培养更多对社会有认知的有用之才。

翻看王一婷的履历,不难发现,她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其中有一项荣誉就是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最具执行力奖”。

第六期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中国100”)学员王一婷,目前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研二学生。乐于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的她感到,相对而言,“中国100”的特色在于参与群体的多元化,面向上海市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招募学员,“与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们相处,我们可以感受到灵魂层面的多元碰撞,让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不同的平台,活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文艺、综合、创新创业是“中国100”对学员的三个分类,在活动安排上,这三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内容比较丰富。

另外,“中国100”的活动不仅包含前期培训,在结束后,还可以参与中国100英才俱乐部。

王一婷与“中国100”结缘于大二,当时,她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这一项目,觉得非常有趣,就报名参加了。从小学习绘画、书法的她进入了文艺类组别,而项目的培训课程对所有类别的学员开放,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我非常喜欢这种开放的形式。”她说。

大咖分享、心理沙盘……多姿多彩的培训课程,让她增长了见识,同时,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伙伴,发现了每个人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受益匪浅。

尤其是指导老师对于工作的专注,令她非常感动。她说:“为了打造结业典礼,指导老师事无巨细地操心着,每一个细节都力臻完美。至今,我还在用这位老师执着、认真的精神勉励自己。只有做到极致,才能超越自我。”

“中国100”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以及社交的平台。王一婷表示,想对“中国100”说一声“谢谢”。“在这里,我们可以向很多优秀人才学习,能够培养能力,增加对社会的认知。”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