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书出版刮起“先电后纸”风

照顾读者需求 盗版也需防范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最近著名的读客出版公司推出了《清明上河图密码5》。这部书与其他图书迥然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先出电子书再出纸质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热衷于“先电后纸”。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给编辑出版以更多的便利,但是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先电后纸”蔚然成风

按照一般图书出版的思路,在过去,一本书出版一般指的就是出版纸质书,然后放到实体书店或者网络书店上去销售。后来网络阅读兴起,有了电子书,但是电子书一般是作为纸质书的附庸,总是要纸质书卖得差不多了才会出电子书。《清明上河图密码5》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就在于完全颠覆了这种一贯的套路,电子书出得比纸质书还要早。

《清明上河图密码5》并不是第一本“先电后纸”的书。几个月前著名作家黄晓阳的“五年磨一剑”之作《深谋者》破天荒地在一家网络阅读平台上率先推出了电子版,开了这类小说“先电后纸”的先河。值得关注的是,“先电后纸”与网络写手出纸质书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先把作品发在网上,再推出纸质书,但是尝试“先电后纸”的作家都是传统作家,他们都是写完了之后再完整地发表自己的作品,这也可以看成是传统出版模式的一种颠覆。

当然,在“先电后纸”之外更多的还是“纸电同步”,也就是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步出版,比如不久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村上春树《杀死骑士团张》中文版就是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步上架,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较以往的“先纸后电”,“纸电同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而且这种操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所接受。据了解,不少出版社的“纸电同步”率达到了50%以上,而读客的“纸电同步”率更是高达85%以上。

“先电后纸”还是要防范风险

无论是“先电后纸”还是“纸电同步”,实质就是要突出电子书的地位。这与一些调查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应。今年4月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2亿元,较上年增长26.7%,用户规模近4亿,其中,青年阅读用户占比超七成。而且用户愿意为电子书付费的意愿从2016年的60.3%上升到2017年的63.8%。正是读者如此强烈的电子阅读的需求,让出版机构觉得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先纸后电”的按部就班的操作,那可能没有办法占得先机。

同时另一方面突出电子书的地位,尤其是“先电后纸”对于优化图书出版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法医灵异档案》,是现在一家阅读平台上发布的,电子书很受欢迎,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展开了充分的互动。也就是在这种互动之中,作者对原著小说重新加工整理,然后再推出纸质书,结果纸质书也销售得不错。这就是“先电后纸”的另一个好处——先通过电子市场做一轮预判,让用户来感知作品内容的好坏,随后再决定是否成书,这样的模式降低了边界成本,加速更好内容的呈现。

但是“先电后纸”或者“纸电同步”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盗版。事实上,在传统的出版人眼里电子书一度不受待见,就是因为电子书可能会加速盗版的扩散,这样反而会影响纸质图书的销量。而事实上已经有“纸电同步”的电子书遭遇了盗版,结果影响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销售。

只要盗版依然存在,“先电后纸”就必须要防范风险,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