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过14年社工路,吴智惠召唤00后与她一起促“境”美好

职场“向阳而生”大学里需多实践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受访者供图

    吴智惠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她希望更多有热情、有爱心、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

“既然青年都热衷于用业余时间做志愿者,何不在专业填报的时候考虑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专业的助人理念和方法,做一名具有专业能力的助人者,社会工作者?”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吴智惠说道。

14年的社工路让吴智惠感到,社会工作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也需要一批有爱心、有热情、乐于奉献社会的专业青年加入。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无悔过往 

带着心中那团火,跨入社工这一行

2000年初,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社会工作到底需要干什么,包括将要填报志愿的吴智惠。“社会工作,可能就是和居委会阿姨要做的事差不多,处理社区矛盾,和人打交道。”

当时填报志愿时,吴智惠内心有两个倾向,第一是报考警校,第二就是市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

警校,是擅长体育运动的吴智惠认真考虑的,穿上警服,维护正义,做一名飒爽的警花,但体能却是一大障碍。

对于社会工作,吴智惠的认知来自一些涉及社工内容的港剧,她觉得,与人打交道,她很在行。从小学到高中,吴智惠都是班干部,中队长、大队长、班长等各种职务都担任过,和同学相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组织活动都是好手。

吴智惠说,家里对她的专业选择不作干预,父母都特别支持她的决定。

最终,带着对社会工作的一知半解,吴智惠走进了青干院社会工作专业,3个班,100多号人,如今还有不少人,在医务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领域发光发热。

社会工作专业安排的课程很多,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异常心理学、团体治疗等。当时上课以理论为主,素材又不多,上个案社会工作课程时,多用的是国外案例,就算如此,吴智惠从不翘课,她听得很认真,也觉得有趣。

一节个案课上,吴智惠至今对任课老师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要想升官发财的话,就不要选择做社工了。”这让她看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也更好奇工作的状态。

毕业那年正值2004年,吴智惠面前放着三条路,第一可以去区少年宫当辅导员,带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第二可以去相关街道的综合类科室实习,第三就是,全市第一次大规模招聘禁毒、矫正和青少年这三大类社工,有多元化的队伍结构,有系统的岗前培训。

“既然学了这个专业,何不试试呢?”吴智惠这么告诉自己。

由于大学期间已经考出了助理社工师的证书,吴智惠顺利进入面试环节,最终带着憧憬,带着心中的那团火,正式跨入了社工这一行业,成为了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一员。

奋斗当下

突破专业: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

在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服务社区里14-35岁青少年。“这其中会有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会基于同理心、接纳、平等等原则,陪伴青少年平稳度过窗口期,并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入职后,吴智惠作为派出社工,驻扎在杨浦区定海街道,对接居委会,负责200多名青少年,不乏有辍学问题青少年。

青少年有一个心理特征:反复无常。前一天交流后,他们会对吴智惠说:“姐姐,我保证会改。”过了一晚,他们又放弃了自己的承诺。

吴智惠为他们专门设计的活动,也常常被“放鸽子”。为了上门与家长沟通,了解青少年成长环境,晚上九十点她还在社区里走访。

一开始青少年的不接纳也让她不断换位思考,青少年接受一个陌生人的确需要过程,这过程中如何建立专业关系,“这时会发现,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后的实践有着差距,所以我也建议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多去相关机构实习,增加实践机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国哀痛。在地震发生后的4个月,吴智惠以社工的身份来到都江堰,参与当地青少年工作和家庭重建工作,建立都江堰幸福家园。

当时吴智惠除了兼职编辑幸福家园报外,协助当地开展活动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青少年自护教育、萤火虫晚托班、家长沙龙、防火防盗讲座等。

她和其他社工与当地市民一起吃住在板房里,隔壁的板房就是办公室,全身心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那年的中秋节,是吴智惠第一次没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度过,她在幸福家园里,和当地中小学生一起吃月饼。

不过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比如面对一些失去弟弟妹妹等至亲后,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孩子,创伤后应激障碍让她一时也很难介入,还常常让她产生专业枯竭之感,“专业是什么,如何能突破”成为她回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2004年至2008年,5年一线社工的经历,让吴智惠感受到,社工工作是一个很丰富、很饱满的专业,不仅要懂社工的专业知识,还要懂法律、心理、沟通技巧等“周边知识”,特别能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社工也还要关注个案的生活成长环境,“无疑社会工作是一份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的工作。”

憧憬未来

社会工作需要有爱心、有能力的大学生

吴智惠注意到,根据未来趋势,社会需要专业性的社工人才。

据上海市社工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从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工672名,在青少年社工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发展性服务的社工783名,在街镇、社区从事青少年相关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逾5000名。

虽然工作队伍日益扩大,但要满足青少年个性化服务,现有的青少年社工队伍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在《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上海每十万名青少年配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80人。

“社会工作需要年轻力量,需要一部分有热情、有爱心、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提高我们社工工作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整体能力。”吴智惠说道。

[想对高考时的“自己”说]

要用心灵去感受世上美好的事物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专业填报和工作选择时,总有一种“还好选对了”的感觉。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社会工作者就是助人互助。有些工作是可以让人追求经济价值的,但这份工作,能让人追求社会价值,是一份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

作为一名社工,是有“社工相”的,他们一般有亲和力、亲切感,经常微笑,有说服别人的能力,面对青少年勇于先迈出一步,带着专业的理念为对方考虑。通常,他们也热情、乐观、无私。

我就觉得,我的性格很适合成为一名社工,现在面试新员工时,第一眼也会看对方有没有“社工相”。

如果“00后”想选这个专业,我建议,在大学里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单单是应付考试,而是开拓自己的兴趣点,多学习法律、心理等“周边知识”,拥有学习能力,也是一辈子得益的事情。

此外可以多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志愿者活动,社会服务工作等,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也可以去相关机构实习,如今上海相关机构也不少,提早了解行业运作模式和机构文化,对学生很有好处。

我们中心如今就有来自上师大、上海政法等学校的实习生,会让他们跟进个案,设计社区活动,参与小组工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实践机会。

另外,社工在接触个案时,可能会接收到不少负面的事情和情绪,所以我一直觉得,社工要做一个“向阳而生”的人,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所以,优秀的“00后”们,如果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爱心、有热情、乐于奉献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可以考虑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既然可以用业余时间去做志愿者,何不用专职的时间来做社工呢?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