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本市开展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项目

9个小语种“走进”15所中小学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学生用小语种表演节目。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葡萄牙语、希伯来语、瑞典语、波斯语……这些看似“高深”的小语种语言已经“走进”了沪上的中小学。昨天,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风华初级中学等15所中小学被授牌为“上海市中小学非通用语学习计划项目实践基地”。青年报记者采访获悉,2014年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计划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全市7个区的15所中小学开设了9个语种课程18个教学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的葛昱晗今年只有9岁,但她学习希腊语已经有半年多。小昱晗说,她对这种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语言很好奇,也非常喜欢古希腊悠久的文化。对于这么小就能接触到希腊语葛昱晗感到很幸运,但她也坦言,希腊语比英语要难得多,“首先是字母的拼写和发音就有不小的难度,其次图书馆和网上也找不到关于希腊语的教辅材料,而且身边也没有可以请教和练习的人。”葛昱晗说,上了几次课之后她曾因为太难而想放弃,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父母的鼓励下她坚持了下来,“现在我觉得希腊语没那么难了,我会继续努力学下去。”

葛昱晗的经历对于很多学习小语种语言的中小学生来说都是“感同身受”——入门有点难,但耐心学下去之后,会发现这些小语种很有魅力,而它们背后的文化也非常吸引人。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计划项目,并委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具体实施。3年多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全力支持和与各区中小学的通力协作下,现已在全市7个区的15所中小学开设了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瑞典语、希腊语、泰国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9个语种课程18个教学班,约350名中小学生学习,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肯定和欢迎,不少区纷纷表示希望进一步增加教学语种、扩大教学规模。

上海外国语大学泰语教师宋帆介绍说,给中小学生上课和给大学生上课完全不同,因此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在不断摸索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也不是要求他们学了之后将来一定从事泰语方面的工作,而是学习了泰语之后对他的综合素养会有帮助,以后去泰国旅游或是留学都会有一定基础。”

据介绍,今后市教委将进一步携手上海外国语大学、各区教育局共同打造一支青少年非通用语种教育教师队伍,引进、编写一批青少年非通用语种教材,探索一套青少年非通用语种教法,完善青少年非通用语种的衔接教育,促进上海市中小学的国际理解与非通用语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上海市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非通用语的人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