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开讲

“上海方案”创新设立四类课堂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焦苇

昨天,一堂面向上海广大师生的特别思政大课——上海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动员大会暨首场授课在同济大学开讲,授课老师除了思政教师还有学术大咖、大学“掌门人”,听课的不仅有大学师生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2000余名师生同堂学习。首场授课前,还举行了动员大会。该活动由教育部主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各高校共同承办,在同济大学首场授课后,上海各高校将全覆盖开展。就如何开展好“同上一堂课活动”,围绕着讲给谁听、请什么人来讲、用什么方式讲,上海教育系统给出了“上海方案”。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焦苇

“同一堂课”讲给谁听?高校全覆盖、师生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沪上高校持续掀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热潮。据教育部人事司、思政司司长张东刚介绍,“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是教育部为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六一回信重要精神,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的一堂思政大课。这门课就是要面向广大高校干部师生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论蕴涵、精神核义、历史厚重和世界意义,讲清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担当和广大干部师生的责任要求。上海是推广活动的首站之一,最终将做到全国高校全覆盖、师生全覆盖。

来到同济大学现场聆听授课的有上海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二级院系党组织负责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等2000余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汪慧娴在首场授课后深有感触地谈道:“21世纪,与我们这代人共同成长的是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我们亲眼见证着国家崛起的过程,对生活中实打实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奋图强,成为有用之才应是我们的选择,习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四点希望,为我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导航。”

值得一提的是,来到现场听课的还有中学政治课教师。此次授课活动也是大中小学政治课教师的一次集体备课。

“同一堂课”由谁来讲?市校两级专家讲师团

现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和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索华教授分别以“牢记一流大学使命、不忘人才培养初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新时代大学生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题作精彩授课。三位老师的授课既有学理支撑和理论蕴含,又能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要求,引发在场师生强烈共鸣。

方守恩说:“这样的思政大课不仅要上还得多上,从中不断深化理解和坚定面向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初心。”在施索华看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触动心灵的工作,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把理想与信念这杆旗帜通过教学树立到学生的心里。

据悉,为做好巡回授课,上海组建了市、校两级讲师团,成员从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部分院士、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思政工作骨干中遴选。通过名师专家授课,引导师生原原本本讲,原汁原味学,学深悟透。授课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反映理论和实践热点,直面学生思想困惑。正式授课前,各高校要开展问题征集,梳理本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问题导向备课开讲。

怎么讲好“同一堂课”?四类课堂,知行合一

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介绍,上海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依托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三圈三全十育人”合力育人体系,将学习空间由一堂课扩展至千万堂课,全市不断点;学习时间由一个阶段延伸至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年不断线;同时还结合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同一堂课”学习成效,将新思想融入各门课程。

“同一堂课”工作方案中,这堂课已不再局限于教室讲台,而是设立四类课堂:以巡回授课为内容的“实体课堂”、以网络直播为内容的“网络课堂”、以电视授课、音频党课为内容的“空中课堂”以及以主题社会实践为内容的“行走的课堂”,采用融媒体的教学手段,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以顺应媒体发展规律和师生学习规律的形式组织活动。

特别是“行走的课堂”,是“创意一笔”,通过紧密对接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鼓励师生走出校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深化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