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心理空巢 老漂族需精神关爱应尝试多融入城市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小区、公园、游乐场内,到处都能看到老年人带孩子的身影,他们中不少就是“老漂族”: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边享受着天伦之乐,一边常常陷入一种孤独感。虽在子女身边,却面临巨大的“心理空巢”。心理学专家表示,子女应该多从精神上关爱这些老人;老人也应该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社区内的活动,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

■04

小区、公园、游乐场内,到处都能看到老年人带孩子的身影,他们中不少就是“老漂族”。他们来到一个自己陌生的城市,辛苦地照顾孙辈和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一边享受着天伦之乐,一边因语言不通、想家、思念老伴等原因常常陷入一种孤独感。时间长了,这些为子女而“漂”的老人,虽在子女身边,却面临巨大的“心理空巢”。

对此,心理学专家表示,“老漂族”的孤独感、玻璃心源自缺乏归属感。作为子女,应该多从精神上关怀这些老人;老人也应该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社区内的活动,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而不是总感觉自己是个寄居篱下的外人。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心理问题1

总怕成为子女的负担连走路都小心翼翼

“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睡觉。”方阿姨说,这里毕竟不是她自己的家,更多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漂”来上海是做保姆的。

老伴生病去世后,方阿姨被女儿小美接来了上海,“女儿怕我一个人在老家孤独,没人照顾”。女儿一片孝心,加上刚出生的外孙女确实需要照顾,方阿姨没多想就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来上海后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每天早上6点不到,方阿姨就起床,给一家准备早餐,给外孙女穿衣服。女儿女婿上班后,她要送外孙上小学,紧接着去买菜,然后回家洗衣服、打扫卫生。因为中午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她通常会下个面条或者水饺之类。下午4点去幼儿园接孩子,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又开始准备一天的晚餐。

女儿在一家外企工作,经常要加班,回到家除了给孩子辅导功课,就是就盯着电脑和手机,方阿姨不敢去打扰她。“工作压力大,女儿回到家有时候脾气很差,我就希望自己能少给女儿添点麻烦,让她每天心情都能好一点”。方阿姨说,除了做家务和照顾孩子,其他家里任何事她都不会参与,她最怕成为子女的负担。方阿姨不敢轻易出门,怕迷路了还要女儿来找;有时甚至连在家走路都小心翼翼,怕声音大了影响女儿女婿的工作。每天晚上,是方阿姨感觉最失落的时间,忙活了一天,想和女儿唠叨上几句,但是经常明明话已经到嘴边了,又咽了下去。感觉自己就是个“局外人”。

跟子女的沟通少,让方阿姨更加感到孤独。事实上,女儿小美也想母亲也参与些家里的其他事情,比方说家里的装修老了,是不是应该添些新的东西。这样至少不是每天对坐无言。但很快,小美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母亲有很大的差距,有些话题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

从小,方阿姨和女儿的感情一直很好,但是到了上海,两人无形中却走远了。方女士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和保姆没什么区别,而她最怕的就是自己做不好,成为女儿的负担。

[成功个案]

积极融入新环境 上海成第二故乡

当然,也有一些老漂族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新环境,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家住长寿路上某小区的秦阿姨和老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十年前,儿子家在上海购买了一套140多平米的房子,就把两位老人从老家接来了上海一起居住。“来上海就是为了照顾孙子,儿子儿媳工作太忙了,每天早出晚归外,周末还经常要出差去外地。”秦阿姨告诉记者,原本打算住上个两三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就回家,可是每次提出要走,儿媳就极力劝阻,希望老人安心住下来。

两位老人思虑再三,最终留了下来,一方面是孙子确实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和儿子儿媳相处得很好,在上海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老两口每天的时间安排得都非常充实,老伴主要负责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和兴趣班,秦阿姨负责家里的卫生和一日三餐。儿媳每个月都会第一时间把生活费交到秦阿姨手中,秦阿姨有家庭财务的支配使用权。去年,儿媳又给他们生了一个小孙子,老位两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忙碌。

除了帮忙照顾孩子、照顾家,两位老人也找到了生活中许多乐趣,他们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时候还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活动上,秦阿姨和老伴有了新的同龄朋友,老人们会定期组织外出旅游,而儿子儿媳每次都会拍手赞成。

不久前,秦阿姨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准备扎根上海,他们已经把上海当成了家,住得越久就越有感情。

心理问题2

总感觉寄人篱下动不动掉眼泪

来到城市和子女天天在一起,不少老人心理突然变得脆弱起来。

从安徽来到上海的王阿姨原来是个很开朗健谈的人,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后不仅变得少言寡语,偶尔遇到事时还会出现“玻璃心”、掉眼泪的情况。刚开始,儿子李先生觉得觉得母亲来上海养老,因为生活上的不习惯导致心情不好。但是,后来母亲的情况越来越糟,他只能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王阿姨原本安逸地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农村,没什么钱但是生活很安逸,但是孙子生了没人带,她就来上海帮忙。“城里虽然好,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家。”王阿姨说,房子是女方买的,儿子只出了很小的一部分,她有时候感觉就是寄宿在了媳妇家。

不仅生活上感到不适应,在照顾孙子的问题上,王阿姨与儿子儿媳也发生了分歧。孙子贪玩不肯吃饭,她便一口一口地喂,儿子儿媳却认为是老人帮孩子的习惯带坏了;王阿姨有时候为了节省水电,会把一天用的奶瓶、吸奶器一起消毒,儿媳却要求每次用完必须消毒,她认为老人在偷懒。

“现在有看不惯的就憋着,我来就是看孩子的,只要他们好,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给孙子做饭,陪孙子聊天、看电视。其余的时间,她常常坐在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心中充满难以言喻的陌生感。

但是,从今年开始,王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比起身体的病痛,内心的孤独感更让人煎熬,王阿姨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我经常梦见在老家的村头,吃完晚饭聊着家长里短。”可如今,王阿姨被“锁”在了一扇防盗门里。

[心理专家]

“老漂族”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老漂族”并不是无家可归,他们其实每天都能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在他们中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而正因为这种孤独感会导致老人焦虑、玻璃心,甚至还会引发其他身体疾病。

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晨虎表示,离开熟悉的环境,意味着老人必须很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转变原来的生活方式,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失去原有生活圈,加之难与陌生人沟通,带来人际交往和群体融入问题,导致自我封闭。此外,生活中由于育儿观念的差异,老人难免会和晚辈发生分歧,因为没人可以倾诉,有些老人只能憋在心里,长此以往甚至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或疾病。

李晨虎副院长建议,“老漂族”自己也应转换心态,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但不应该抗拒这种变化,而应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让自己更快适应。在帮助子女带孩子的同时,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兴趣小组或者社团,让自己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结交朋友。走出封闭狭小的自我,不仅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启发大脑思维,而且能得到家人和朋友之外的更多人际支持和关怀,使孤独消沉的情绪得到慰藉和疏导。

而作为子女,应该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照顾隔代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家庭等综合情况量力而行。如果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孤独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有时甚至还会积郁成疾。“老漂族”因为感觉自己为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却常常得不到子女的理解,所以有时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李晨虎副院长建议,子女在面对“老漂族”父母时,应注意理解和体谅,不仅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更要在精神上给予足够的关心。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