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静安打造覆盖全区的物联网

今年9月将实现城市大数据和精细化管理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垃圾箱是否满溢无需保洁员去看,感知设备会直接告诉你;道路扬尘是否超标、井盖是否被移位等也会有“第三只眼”实时监控。记者从静安区获悉,从5月份开始,静安将在全区14个街镇部署安装近20万套感知设备,将于今年九月完成建设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简称“151项目”),率先在全区覆盖一张物联网络,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神经元末梢”。

垃圾桶“会说话”清扫车装感应器

近期,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到延安西路段)的61个垃圾箱都被“动了手脚”,换上“电子心脏”。记者昨天在南京西路常德路路口看到,街头的一个个垃圾箱外表看似和其他垃圾箱无异,但打开盖子,却发现里面装了一个迷你监测感知设备。一旦垃圾溢出来,就会自动将消息发给环卫工人,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清理。

据研发该垃圾箱智能化辅助监测管理系统的上海玖海智能科技总经理曾伟东介绍,垃圾箱之所以会“说话”,主要就是里面装的迷你监测感知设备起了作用,它能实时收集传输垃圾箱的数据,能及时发现垃圾满溢情况,通知环卫人员来清理。不仅如此,采集端还集成了温感装置,一旦垃圾箱内温度在自定义时间内急剧升高,立即向一线环卫人员和后台管理自动发出警报,防止发生自燃或引起火灾。“这套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测,现场的情况一目了然,能帮助城市管理者实现远程感知、智能分析和实时处置,有效处理垃圾箱满溢等情况。”

“会说话”的垃圾桶只是冰山一角。南京西路街道网格中心副主任朱文凯介绍说,在“151项目”试点中,街道着力于以智能技术提升工作标准和保洁能力。与南京西路保洁相关的洒水车、清扫车数据已接入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指挥中心,新型废物箱传感器也已安装完毕,并从今年5月1日起实行精细化分类收集,主要对饮料瓶、易拉罐、塑料杯进行分类收运。“作为上海窗口展示。《南京西路街区‘精细化’保洁标准体系》初步成果经市领导批示、市绿化市容局组织推广,相关贯标工作已与市局对接,近期市局将组织专家论证,有望上升为地方标准。”

静安全区将安装近20万套感知设备

据了解,目前“151项目”已完成临汾路街道试点和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将在静安区14个街道部署感知设备,构建覆盖静安全区的物联网络。依托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布局,从六月起,静安区“151项目”将全面建设启动,这意味着一张覆盖静安全区的物联网络将在静安全区铺开。“151项目”将于今年九月完成建设。

据悉,上海作为我国的超大型城市、国家大数据(上海)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资源丰富,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日趋完善,物联网应用布局领先,静安于2017年7月挂牌为“上海大数据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试验区”,去年12月其“151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支持项目。

该项目率先在“一域一路一园”先行试点,其中,临汾路街道在今年3月份已完成街道社区综合指挥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并上线运行,部署了5500多套感知设备,覆盖15个规定应用场景和若干可选场景,5月份开始,将在全区14个街镇部署安装近20万套感知设备;一路,以道路综合管理路长制为主,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道路先行,已明确道路沿线“人、交通、城市部件、环境、地面部队”五大类管理对象,部署了近600套感知设备,共16个管理场景,建成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指挥中心;一园,以产业园区为主,市北园区先行,目前已形成最终建设方案,6月底完成建设。

通过在静安开展“151项目”试点,形成区域示范效应,并逐步将静安模式复制到全市乃至全国,形成上下联通、纵横协同、应用创新的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机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