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昆虫博物馆开展浦江郊野公园自然科考活动

带小朋友调研泥土生物多样性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挖泥土,找虫子,城里的孩子很少玩。上海科技节期间,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科学家巡讲活动联合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开展了浦江郊野公园自然科考活动,让小朋友们参与调研各区泥土的生物多样性。

在上海昆虫博物馆互动实验室,青年报记者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认真地在显微镜下观察他们前一天从浦江郊野公园采集来的泥土。“老师,我找到一只跳虫”“老师,我看到一条线虫”……实验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捷报”。被称为“老师”的,是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科普部主任黄健波。

“我们昨天去了郊野公园两片区域采集泥土,一片是人工景观区域,一片是原生态区域,人工景观区域泥土的昆虫种类和数量都是比较少的,而原生态的那片昆虫数量、种类都比较多。” 黄健波告诉青年报记者,很多花很漂亮,但是它的泥土并不适合昆虫生存,农药残留对昆虫是致命的。要环保,还是要少打农药,多打不光对昆虫有害,如果是蔬菜种植,人食用了也是有害的。

高安路一小二年级的小曲同学是这次参加活动的孩子中年龄最小,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她找到了一只白色和一只红的虫子,玩得不亦乐乎。采集泥土当天,因为下雨,虫子都钻到泥土下面去了,因此,孩子们最深挖到了15厘米,每个装泥土的袋子上都记录着这是多深的土地里挖到的。

“我们这个实验将遍布上海11个区,研究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招募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二。” 黄健波介绍说,孩子们还将进行标本的鉴定、分类,最终完成考察报告。

[相关]

科研院所为公众烹制“科学大餐”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恰逢“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17个研究所为全市公众精心烹制了科学大餐。而在上海科技节期间,全市更是有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向公众开放,接受预约参观并提供科普讲解。

中科院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此番向上海市中小学生全面开放,其中研究感觉整合与行为、干细胞和神经发生、灵长类疾病模型、感觉系统、突触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6个实验室,共接待了120多名中小学生及陪同家长。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神经所科普志愿者带领大家聆听了科普讲座,伴随着提问互动、动手体验等环节,让大家体验了一番神秘的科学之旅。

博士研究生王飒爽、汪屿璠、徐佰杰、章彤彤、高树琛、陈荣分别为参观者做了题为“酸甜苦辣(痛)”“走近斑马鱼”等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斑马鱼、小鼠、非洲爪蟾是如何作为模式动物被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帕金森疾病、疼痛的成因及现有的治疗策略。制作精美的PPT,加之有趣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同学们深深地吸引进了奇妙的科学世界,充分激发了他们对脑科学的浓厚兴趣。

青年报记者获悉,复方中药实验室、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803现场物证实验室、长风海洋世界科普教育基地白鲸水族馆等这次都将向公众开放。而在5月的每个周末,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都会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学生走进该所多个实验室,听科研人员讲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

青年报记者 郭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