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防震减灾 沪“十三五”实现天然地震秒级响应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地震局汶川十周年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上海市地震局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地震密集观测系统,通过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处理技术,实现对天然地震或突发类振动的秒级响应,从而填补目前地震发生时刻与地震速报以及烈度速报产出之间的信息空白,弥补传统的烈度图无法准确判定上海的地震损失,通用的损失评估模型在上海也可能无法应用等不足。

■07

一个半张A4纸大小的新型设备,通过WIFI传输信号,密集覆盖全上海100多个监测点,各处震动大小就立刻会在市地震局中心平台汇总显示,为决策提供服务。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地震局汶川十周年媒体通气会上获悉,市地震局目前正在建设地震密集观测系统,首批将供志愿者下载试用。青年报记者 郭颖

上海市目前建有测震、强震、前兆三大台网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上海市紧紧围绕本市2035年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着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综合水平。

上海市目前建有测震、强震、前兆三大台网。其中,测震台网共有13个台站,另外建有佘山地震台阵,监测能力可达到1.0级,局部区域可达0.5级。上海强震台网共有61个台站,能够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内,提供四度以上的烈度分布图。

基本建成全方位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在120秒内进行地震自动定位速报。针对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区域网格划分,建立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震趋势预测意见库。及时监测和妥善处置近年来对上海较有影响的地震事件,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2次影响到本市的南黄海地震、2012年闵行1.2级地震等。

“1992年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设防烈度从原来的六度提高到七度。根据2015年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海市全境为七度设防,保障了上海城市在高速发展时期兴建的大量工程和房屋的抗震能力。” 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孙敏震介绍说,目前本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64处,包含场所型50处,场地型14处,总面积为333.6万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110.7万平方米。2010-2012年,全市完成386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工作。2014年,上海市教委会同发改委、公安、财政、地震等12个有关部门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学校的综合防灾能力。本市现已有37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8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此外,本市还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扩大科普覆盖面。不断强化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每两年举办一届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2016年首次举办“张衡杯”四直辖市中学生防灾知识挑战赛,迈开了国内地震安全科普合作交流的创新一步。举办上海市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协办安全达人校园挑战赛。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改造升级上海地震科普馆,青浦、闵行、普陀、松江、宝山等区新建或改建多个防震减灾科普场馆。

上海“十三五”实现对天然地震秒级响应

据悉,上海市地震局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地震密集观测系统,通过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处理技术,实现对天然地震或突发类振动的秒级响应,从而填补目前地震发生时刻与地震速报以及烈度速报产出之间的信息空白,弥补传统的烈度图无法准确判定上海的地震损失,通用的损失评估模型在上海也可能无法应用等不足。

基于目前国内外地震密集观测还都处于试验阶段,2018年1月,上海市地震局先期筹建小型密集观测网络试验系统,以验证系统工程原理的可行性。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测试和设备选点,试验将于10月结束。

“与传统地震观测相比,地震密集观测系统强调的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自己在家里‘观地象’,是一个从地震专业观测到公众能接受理解的观测的转变。相对于专业地震观测,地震密集观测系统对于观测环境、观测仪器的要求较低,产生的数据精度不高,但在数据采集规模、计算分析上有着不能比拟的优势。”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李斌表示,通过地震密集观测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上海市地震观测现代化水平,也便于在地震发生后使公众及时了解震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从长期看还可以促进全民防灾意识,提高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针对上海特殊的地震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通过确立‘透明地壳’、‘韧性城市’和‘智慧服务’三个方向,我们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查明上海行政区地下的精细结构与厘清海域断裂构造,排查减轻城市的地震灾害风险。”市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处处长韦晓表示,通过上海及邻近区域海、陆、空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实现准实时地震参数精确测定,获得上海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场时变图像,完成上海隐伏断层与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成像技术的新方法,发展多学科数据融合技术,构建上海及邻近区域高分辨率壳幔三维结构模型等。

上海地震的智慧服务则包括完善上海地震科学大数据中心,提供地震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共享及在线服务。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地震加速度监测系统,建设密集覆盖全市的地震动监测网络。开发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地震数据的处理及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具有上海市特色的地震影响场快速判定、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等系统。设计开发不同分类标准的地震数据产品,并基于自媒体平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产品推送服务。设计开发上海市典型区域3D灾害场景重现系统。研究基于高密度传感器物联网的地震监测数据产品自动化、可视化呈现。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