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纪念汶川大地震1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汶川地震十周年 消防战士回忆惊心动魄救灾一周

“当时只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

青年报记者 钟雷

    周航曾亲历了汶川大地震。青年报记者 张瑞麒 摄

编者按

时光荏苒,“5·12”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年。忆当年,不幸发生后,一群来自上海的好心人飞驰千里来到当地援助。三千六百多个日夜过去了,无论被救的人还是救助者,都心怀一颗感恩向善的心,书写着新的一篇篇感人故事。当年被救的小学生,如今来到上海成为消防战士。10年来,17名“兵妈妈”一直持续不断地关爱着“孩子”,退休法官老罗甚至把援助者的升学、相亲、找工作当成了“家事”。而当年的一位青年志愿者,10年后将作为上海代表亲赴四川参加“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仪式”……

距“5·12”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年。十年来,对曾参与救灾的消防战士而言,灾区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而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孩子,如今从当初救助他的消防官兵手中接过接力棒,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曾亲历灾区的消防战士,回首他们在灾区撒下的血与汗。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救援

负重步行17小时进灾区

2008年5月13日晚,30人的救援小队在杨浦消防支队的广场上集结,待命准备出发前往四川。一天前,汶川发生强震的消息牵动着每一位官兵的心,时年25岁的王鹏辉和22岁的唐炳新就站在待命队伍之中。第二天上午,上海消防的救灾队伍乘飞机到达成都,由大巴接送至都江堰的大坝上后,因通往灾区的路被山体滑坡掩埋,300多名官兵只能背着几十斤的装备步行前往目的地——重灾区映秀镇。而这一走,就是17个小时。

途中,王鹏辉第一次遭遇余震。“中途队伍休整了一两个小时,当时是晚上,突然听到山上石头滚落的声音,起来了才知道是余震。”从都江堰到映秀镇,越往里越能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山体滑坡随处可见,行进路线也频频遇阻。王鹏辉回忆,在穿越一处因塌方被阻断的道路时,一侧的山上不断有飞石滚落,“上面是滚石,下面就是岷江。要设置观察员确认没有落石后,再让战士们顶着头盔快速冲过去。”

除了飞石的威胁外,一些塌方严重的区域,救灾队伍只能沿道路未被阻断一小块区域通行,脚边便是悬崖峭壁。“塌方的地方覆盖的都是湿滑的黄土,踩错一步就掉下去。”王鹏辉和唐炳新就这样一步一步挪着穿过危险区。“说心里话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想到如果我们不进去,就没人救里面的人了。”王鹏辉说,当时容不得自己多想,脑中就一个念头:拼了命都要往里走。

尽管沿途已经见识过地震的威力,但真正到达映秀镇时,唐炳新仍然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所有房子几乎都被夷为平地,一所中学的教学楼整个歪在一边。”他说,当时心里只希望领导赶紧布置任务,“能救一个是一个。”

一整天只喝了几口稀饭

到达映秀后,救灾队伍几乎没做休整,立即投入到救援中。据唐炳新回忆,救援间隙稍作休息时,自己倒头就能睡着。“天下大雨,帐篷不防雨,天气也凉,晚上没东西盖也睡得着,累得一点力气都没了。”除了住宿条件简陋,在灾区吃上一顿饱饭更是奢侈,向灾区进发的路上,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丢下了许多食品给养,但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破拆设备。因此在救援现场,战士们每天的就餐一切从简,其中有一整天只喝了几口稀饭。

王鹏辉还记得,第一天下午,有消息称一位老师被压在6层的教师宿舍楼下,“说之前还和他通过电话,确认人还活着。”经现场勘查,该宿舍楼底楼已经部分塌陷,整个楼摇摇欲坠。“带着破拆设备进去的时候,我们都不敢大步走,生怕大楼倒塌。”

可惜无论是借助视频探测仪还是战士亲自钻入孔内寻找,最后都没能找到被困者。直到撤出该区域的时候,王鹏辉才从别人口中听说,那名老师已经遇难。而在另一栋单位办公楼里,王鹏辉目睹了一名40多岁的女子被压在大楼边沿,没了呼吸。“心里也很难过,感觉再给她哪怕五秒的时间,她就能逃出来了。”谈起眼前的一个个遇难者,王鹏辉眼眶微微泛红。

救援过程常常伴随着遗憾,但当兄弟部队的战士将被困124小时的蒋宇航救出时,王鹏辉还是抑制不住激动,和战友们手牵着手为他们辟出一条路。

在灾区奋战了一周后,王鹏辉和唐炳新随大部队撤离。到达成都后,唐炳新给家里人打了通电话报平安,“我还问他们有没有在电视里看到我。爸妈听了告诉我,当兵就应该这样,消防战士就应该救人。”

回到上海后,灾区的情况仍然牵动着王鹏辉的心,当看到遇难人数一次次上升时,他的心里也会愈发沉重。而当电视中传来之前被堵的道路已经打通,重型设备得以进入重灾区的消息时,他又长出一口气。

传承

组织夏令营接待灾区小朋友

离开灾区7年后,王鹏辉也以另一种方式重启了和灾区孩子的联系。自2015年起,每年的7、8月,王鹏辉所在的内江中队都会和四川来的“小客人”相聚。来自灾区的孩子们会在公益组织的带领下与中队官兵共同开展“相聚红门情系未来·为坚韧的生命加油”公益活动。

据杨浦消防支队内江中队副政治指导员方汉文介绍,通过一位中队干部的家属牵线,中队和灾区建立定期的互动。据悉,这项活动分为警营展示、体验互动交流、专场文艺演出、共进部队午餐四个环节。官兵们会带孩子们参观中队营区,并向他们展示训练科目和车辆装备。活动期间,孩子们还会在营区吃上一顿部队的“大锅饭”。“更多希望夏令营的活动让孩子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扫除他们心中的阴霾。”

方汉文表示,尽管不少曾前往震区救灾的战士已经转岗或者退伍,但中队与灾区的情谊并不会因此而斩断。而对于王鹏辉来说,能够看到孩子们即便是戴着假肢,也笑对生活,是最让他欣慰的事。

如今,距离那场灾难已经过去十年,王鹏辉和唐炳新也各自结婚生子。“未来会告诉儿子爸爸当年去灾区救人的事吗?”对于这个问题,两人笑笑说:“等孩子问了再说吧。”

灾区少年蜕变成消防战士

2017年9月,普陀消防支队宜昌中队迎来一位名叫“周航”的新兵,十年前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四川省德阳市读书的他死里逃生,十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消防战士从火场中抢救其他生命。

地震发生时,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周航正在午休。“一开始以为同学在抖腿,但起来一看发现他在睡觉,接着就听到老师大喊:‘地震啦,快跑!’”下楼梯时,一名同学摔倒在二楼楼梯口,堵住了大家的撤离路线。紧接着,楼梯发生断裂,一块石头正好落在周航和他的同学面前,“还好因为有人摔倒拦住了队伍,不然说不定我们很多人都会被砸伤。”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

由于余震频频发生,同学们普遍被恐慌的情绪笼罩。一群身穿橘红色衣服的消防战士的出现让周航记忆犹新。“他们帮我们搭帐篷,发食物,还带着破拆设备过来救人。当时觉得他们特别伟大。”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同学,得知噩耗后嚎啕大哭,当时一位消防战士伸手紧紧抱住那名同学的画面始终刻在他的脑海中,一个念头也在他心里萌芽:要当一名消防战士救助他人。

2016年,周航考入上海理工大学。一次他偶然看到学校里的征兵宣传,立刻联想起了地震时帮助过自己的消防战士。他没有犹豫,当即报名,并于2017年9月20日正式入伍。

由于周航是新兵,平时出任务他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以及火场周围的警戒。近距离接触在一线“出生入死”的消防战士,他发现这份工作的危险性远超自己的想象。“有个战友,在火场里出来后,把头直接探到落下的水柱里降温,休息了一两分钟,马上又冲回火场。还有个战士,搜救被困人员的时候腰被卡在楼梯上,最后被送往了医院。”周航说,自己第一次从火场回来后,吐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

“他们从事这么危险的职业,还能这么奋不顾身救火,为了老百姓的安全,天不怕地不怕,觉得特别伟大。”周航说,十年前灾难破坏了他的家园,但当时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爱。而现在他要把这份爱心传递出去。

“你觉得现在做到了吗?”周航摆摆手说:“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慢慢学习,继续努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