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本市民办中小学报名降温 家长理性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

本市民办幼升小、小升初报名已相继结束。昨天,市教委公布了今年民办中小学报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今年报名民办小学的人数明显下降,为1.99万人,预计报名录取比为1.4:1;此外,“小升初”报民办初中的录取比也略有下降。这也意味着,今年“幼升小”首次公民同招以及新中考政策等政策导向效应已经显现,家长选择更加理性。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数据

民办中小学报名录取比均降至1.4:1

市教委表示,从报名的数据统计来看,幼升小方面:2018年上海市幼升小信息登记18.04万人,其中报名民办小学1.99万人,预计报名录取比为1.4:1,而2017年幼升小信息登记16.77万人,其中报名民办小学3.74万人,报名录取比为3:1;小升初方面:2018年上海市小升初信息确认14.81万人,其中报名民办初中2.97万人,预计报名录取比为1.4:1,而2017年小升初信息确认13.02万人,其中报名民办初中2.98万人,报名录取比为1.5:1。

数据统计表明,在本市相继出台幼升小公民办同步招生、中考改革方案明确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的政策后,今年民办幼升小、小升初报名不同程度“降温”,政策导向效应显现,家长选择更加理性。

此外,通过近几年加强规范招生,也已呈现出了累积效应。2015年,本市启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当年,全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为4:1,民办初中报名录取比为3:1,相比往年均有明显下降。2016年,民办初中报名录取比为1.7:1,2017年下降为1.5:1,2018年为1.4:1。2016、2017年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维持在3:1左右,今年实施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后,报名录取比为1.4:1,比2017年明显下降。

家长

公民同招后理性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

市民蒋先生的女儿目前在徐汇区一家幼儿园读大班,今年初,蒋先生还想着让孩子去冲冲民办学校,但“公民同招”政策公布后,他就立即打消了这一念头。“我们家对口的是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本来就是非常好的学校。”蒋先生说,如果没有“公民同招”,他会放心让孩子去冲民办学校,就当让孩子锻炼一下,反正有公办“保底”,“但今年首次实施‘公民同招’,一旦民办考不上,很可能就进不了徐汇一中心了,所以(报民办)风险太大,有点得不偿失。”

户口同样对口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小雨妈妈同样为孩子选择了公办学校,她坦言,小雨是8月底的生日,和其他孩子比本来就年纪要小一些,如果读民办可能会比较吃力。“更重要的是,徐汇一中心对口的中学都非常好,而且今年又正好公布了中考改革方案,明确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所以我觉得读公办对孩子更好。”

女儿在一家市级示范幼儿园读大班的张女士表示,就她了解,前几年该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会报考民办学校,但今年只有个别孩子选择了民办学校,“往年报考民办学校没有成本,即便考不上也不影响对口公办学校的录取。但今年不同了,‘公民同招’下考民办会有风险成本,所以很多家长自然就转向了公办(学校)。”

政策

从“入口”到“出口”政策组合拳效果显现

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家门口学校的背后,是本市优质均衡举措持续发力,办学差距逐步缩小。

近年来,本市大力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覆盖1000多所中小学,实行优质师资流动、课程资源共享、管理经验辐射、场地资源共用,努力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连续实施义务教育委托管理,启动“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均超过90%。实施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300多所市、区“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公办学校走出各具特色的优质发展之路。近年来的上海“绿色指标”测评数据显示,本市小学学生学业水平处于高位均衡状态,公民办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公民办初中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此外,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体现了政府优化义务教育生态的决心,也让更多的家长在入学选择上更加理性。

根据市委市政府规范义务教育秩序的要求,市教委从“入口”到“出口”、从“外部”到“内部”出台一揽子举措,释放政府治理义务教育生态的决心。从“入口”上实施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从“出口”上出台中考改革方案,并进一步明确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引导家长作出理性选择。“外部”治理方面,出台规范民办培训机构管理的“一标准两办法”,同时,严格规范民办培训机构办赛等行为;“内部”建设方面,正在研制加强初中建设的支持性政策,重点提升百所公办初中的办学质量。

市教委强调,本市将进一步落实各项举措,营造良好的义务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让青少年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A04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