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时代共奋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面回应境外青年的“十万个为什么” 为对口支援地区青年输出“带得走”的智力资源

青年你来我往 感受上海故事 携手共话发展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我在网上看到肉松小贝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来沪实习交流的香港青年傅柏熹到上海后得意地介绍自己在网上了解的沪上热门事。哈萨克斯坦青年交流代表乌特根诺娃·阿依江则说她访沪前就了解本国歌手迪玛希在中国“火了一把”。不过在团市委合作交流部工作人员们看来,青年交流互动的内涵并非是吃喝娱乐,而是带动更多来沪青年感受上海发展、感悟上海故事、感触中国力量。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沉浸式交流

面对面回应境外青年的“十万个为什么”

“境外青年到上海参观时总带着‘十万个为什么’。”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廖文其介绍说,自2016年上外成为首批全国青联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后,对外文化接待项目变得更多了。拉美五国青年交流营,俄罗斯青年访华百人团、“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中日“青年友好之船”……在这些合作交流项目落地前,美、德、法、俄等40多个国家的来访者大多会主动提出——想同上海青年大学生聊一聊。

无论是设在大学的国际论坛还是互动交流沙龙,前来交流的境外青年们带着不少问题,并希望与上海青年大学生们沟通、寻求答案。

“对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什么样的?”“什么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你们怎么理解‘一带一路’战略呢?”……交流活动中,这些问题一个个抛给青年大学生们。上外的学生们结合这两年上海变化的故事,用英语流利作答。回答问题时,学生们也毫不避讳,直接询问来访者当地的政治、经济现状。廖文其形容说,国际青年交流像是邀请客人在家听我们讲述故事。在交流过程中,每位青年传递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故事,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标国际、审视自我。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承接了不少青年外事接待任务。在团市委合作交流部的工作列表里,团中央交办的各项交流项目,新加坡人民协会青年运动、韩国青少年联盟、德国汉堡市杉岑区青年社会工作协会和越南胡志明共青团胡志明市委员会等各类海外交流来访依次穿插在整年的活动安排中。

外事接待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将境外参与者们置身于高校、创业基地、社区等场景中,与上海青年们“沉浸式”交流。

不过,如何让这些青年来访者在短暂的几日内感受上海发展成果,了解真实的中国故事?团市委合作交流部以走入校园、走入创业园区、走入居民社区这三个“走入模式”应对这一问题。

记者了解到,上外、复旦、同济等大学均是对外合作交流的“高校阵地”。蚂蚁创客小镇、同济创业谷、上海长阳创业谷则是展示创业成果与对接创业孵化的渠道。

2016年至今,22批由团委对接的青年合作交流队伍到蚂蚁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参观。

“团市委通过合作交流,正在搭建国际青年交往互信的桥梁。”团市委兼职副书记,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蚂蚁计划”发起人于杰说,两年来,他在蚂蚁创客小镇接待了数十个来沪交流的海内外青年参访团。“在蚂蚁创客小镇,海内外青年可以实地了解上海互联网+的双创建设成果。”据介绍,不少海外青年参观者会询问园区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希望进一步了解运营模式后将“上海创业模式”推广至所在国家和地区。

通过参观访问、互动交流、实地体验等“沉浸式”体验,来沪到访的青年们进一步分享了解青年故事、创业之路。这两年除了“沉浸式”文化交流外,团市委合作交流还在开拓新模式。2016年12月举行的经济合作圆桌论坛上,中方代表将二维码投放在屏幕上,邀请与会的上合组织青年企业家们扫码加入“上合经济沟通微信群”。与会青年企业家通过网络聊天平台“互联”双边后续合作。

沪港澳三地联动

19年沪港澳论坛积累 “大手牵小手”带动青年交流

“上海有共享单车,香港还没有。如果我们能将其推介到香港,应该很有前景吧?”参与“明日领袖”计划的香港大学生一边走在上海街头,一边和同行“小伙伴”们讨论着“创业热点”。

2017年,376名香港大学生通过“明日领袖”计划、“共创系列”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来沪,走进157家企业进行为期6-8周的实习。这些香港大学生在实习之余,深入了解、体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活。

这一项目实行的背后凝聚着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沪港青年会、香港青年联会、和富社会企业、未来之星同学会和香港艺术文化中心与团市委的通力合作。“从1999年开始,沪港青年交流一直吸引着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及各界优秀青年参与。自2011年起,我们想将合作交流‘年轻化’,通过多地交流,培养明日领袖。”市青联委员、沪港青年大学生实习项目策划人、沪港青年会前任主席麦德铨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大手牵小手”的互动交流模式还将继续推进。

麦德铨说的“大手”指的是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这一论坛由上海市青联和香港青联组织,于1999年联合发起,并不断地发展。近年来,澳门的青年组织、台湾地区的青年社团也一同参与其中。在2017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来自上海、香港、澳门和台北地区近200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及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以“卓越的城市、创新的青年”为主题,共商沪、港、澳、台四地的青年合作。

“希望借助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港澳地区追求卓越、勇于开拓、致力创新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与上海的青年共同‘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大展身手,以实际行动助推‘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并在推动沪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施小琳在2017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寄语已在逐步转化为项目。记者了解到,2018年预计将开展沪港、沪澳、沪台青年组织,青年企业家活动等数十个青年交流项目,参加“两岸青年峰会”,深化四地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互动,增进青年友谊。

对接精准扶贫

培养对口支援地区青年干部成长 输送“带得走”的智力资源

除了境外合作交流外,上海共青团援疆、援藏等精准扶贫的工作也是团市委合作交流部的工作要点。在团市委合作交流部的同事们看来,团口精准扶贫工作中,既需要输血,还需“造血”。

“我在挂职期间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上海速度与上海创新。”加依娜古丽2017年从新疆阿勒泰到上海团市委挂职。接待第二届“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团队时,她用“前所未有的体验”形容在沪高强度工作经历与所学所获。

前期配合团中央落地在沪活动安排,她在活动当天更是“连轴转”。为保障活动衔接顺畅,早上6点半她便与同事到场协力接待200余人的交流团。加依娜古丽说,挂职的半年内,她经历了不少类似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习到高效率沟通技巧外,她还实地学习到了创业孵化“精髓”。

平时加依娜古丽需要陪同各国交流团参观在沪创业孵化基地。看得多了,她也总结出了扶植青年创业成功的几个要素。加讨论、给指导、放资源……这些经验型的“干货”也随着她挂职结束,带回到美丽的阿勒泰。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加依娜古丽只是每年到沪挂职民族地区优秀年轻干部中的1/15。每年共有10-15名来自西藏、新疆、宁夏等地区的挂职干部会到团市委机关或者基层团组织就职。此外,按照团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共有12位来自高校的优秀团干部赴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挂职,为当地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切身感受群团改革的变化,也在挂职锻炼中总结“带得走”的经验。

挂职干部到沪学习是“造血”的一个途径。在另一层面上,对口支援服务上还需要着力发挥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红利,引导支持更多的公益项目、资源和人才注入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对口支援工作的局面。目前,上海共组织8批次360余名对口支援地区团干部和青年人才来沪培训,内容涉及青年工作、少先队工作和创业创新等多个领域。

除了在团干部工作上多方支援,东西部地区青少年交往也通过“手拉手”活动不断深化。2017年,团市委共组织上海7个区36万名队员与新疆喀什地区、乌鲁木齐市7个区县30万名队员书信手拉手,共发出结对信件22万余封,有力促进两地少年儿童情感交流与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开展“沪喀手拉手夏令营”、“上海-日喀则中学中职学生手拉手交流营”、“沪滇手拉手夏令营”等交流活动,邀请西部地区民族青少年来沪交流10批次1200余人。团市委副书记刘伟强调,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要进一步发挥好青联、青企协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使扶贫工作更加有力,更加精准。

记者了解到,“西部计划”和“援滇接力”是上海青年志愿者对口援助工作的传统品牌项目。2014年至2017年,经过全市高校选拔,500余名有志青年踏上服务西部的征程。同期,有60余名在职青年前往云南省文山、红河、迪庆、怒江及普洱等州市开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技推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近年对外交流大事记】 你来 我往 交流 共商

2014年7月 第七届沪台民间论坛 以“给年青人更多机会”为主题,沪台600名青年共同研讨。

2015年6月 拉美青年领导人代表团 来自拉美十国的50名青年领导人访问上海。

2016年7月 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Y20峰会) 来自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嘉宾国和国际组织的青年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

2016年12月 第六届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议 中英政界、商界、学界等30余名青年领导人参加此次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的配套活动。

2017年11月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欧青年思想者论坛 来自德国、法国、匈牙利等15个欧洲国家的青年学者、青年组织代表与中

国的青年同行们共同研讨。

2013年至2017年 每年举办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 沪港澳三地各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青年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商发展。

近5年来 先后共接待来自法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新加坡、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澳大利亚、匈牙利、奥地利、突尼斯、苏丹、韩国等6大洲近80个国家,共计113批7560人次的海外青年代表访沪。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大数据】

青少年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各类援助项目共计53个,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

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云南、青海、四川、宁夏等地2600余名贫困青少年捐助助学款257万元。

“沪喀手拉手夏令营”、“上海-日喀则中学中职学生手拉手交流营”、“沪滇手拉手夏令营”等交流活动,邀请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来沪交流10批次1200余人。

组织日喀则创业讲师团、云南社会工作讲师团、喀什少先队工作专家团、喀什青年创业辅导团等团队赴西部地区开展7次青少年工作培训,组织专家40余人,培训917人次。

2014年至2017年,经过全市高校选拔,500余名有志青年踏上“西部计划”和“援滇接力”服务西部征程。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