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每年一对一服务近千人 职业指导师熊晓燕:

一路同行做职场青年的解惑者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熊晓燕(右)在工作室提供专业职业指导咨询。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本报讯“熊老师明天下午有时间吗? 我最近找不到工作,很焦躁。”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90后青年王青给定向对接的首席职业指导师熊晓燕发了一条微信。熊晓燕看到信息后忙确认工作安排,回复说:“下午3-4点可以来工作室聊聊。”这位80后首席职业指导师熊晓燕说,她在社区有百余位像王青一样的“家人”。无论是求职受挫的90后“海归”还是缺少技能待业在家的40岁全职妈妈,每一位职场有惑者都会从区职业指导师处感受到专业却不失温暖的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工作室”进社区

在上海公共就业服务领域,职业指导师的模式已发展了21年。在每个区,职业指导师会提供专业职业指导咨询,以帮助更多长期失业人群走向社会和岗位。随着实践创新,越来越多年轻职业指导师成为上海公共就业职业指导环节的中坚力量。熊晓燕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企业培训师的熊晓燕目前任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2017年5月24日,她和同事孙海芳分别在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设立了以指导师名字命名的职业指导工作室。这也是杨浦区在就业服务工作上的突破性尝试。

如今就业指导越发具象化。两位国家星级职业指导师会请有困惑的街道青年走入工作室,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问题提供“专项化”职业指导以及职场心理咨询服务。

熊晓燕工作室每周两个全天接待线上、线下预约的咨询者。一个月,熊晓燕在工作室会提供80人次的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一年累计服务近千人。在咨询服务对象中,有一位特殊的“常客”。

28岁女性求职者小灵认识熊晓燕5年了。对小灵而言,熊晓燕已经从一名职业指导者变成她亲密的家人。父亲离世后,小灵又遇到母亲罹患重病,她便选择在家照顾母亲。小灵虽想出来就业,但5年来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

熊晓燕当时接待了她,并在五年里时不时会联系小灵,推荐给她合适的岗位。

三年前的一天,熊晓燕接到小灵母亲打来的电话。“我的身体已不行了,我走后,她的就业问题可以拜托给您吗?”小灵母亲临终前的托付让熊晓燕更用心地帮助这位妹妹。经过多次鼓励与实践,小灵最终成为某信息中心的网络管理者,现在已经工作满两年了。

熊晓燕工作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党员先锋岗”的牌子。身为党员和上海市“乐业推广大使”的熊晓燕平时去招聘会接受咨询,或是去居民家了解情况时都会在胸前佩戴好党徽和“乐业上海”的标志章,“党员需要亮身份。陌生的咨询者看到我们党员身份后,会更信赖我们。”

除了在工作室提供咨询服务外,她日常还需要“走出去”。

“高校是我们区就业服务的拓展领域。”熊晓燕介绍说,2018年1月15日启动的杨浦区‘领’先职涯——高校毕业生就业助力项目将高校毕业生纳入重点就业援助体系。如今,公共就业服务已不仅限于关注社区青年,还通过进校区、园区、营区、监区,延长服务半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职业指导师给街道待业青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引导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学习简历、面试、求职技巧,更加自信地走向社会。熊晓燕介绍说,2016年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开拓的“链式服务”旨在通过实地演练等方式,培养社区长期失业者有能力、就好业。

“链式服务”指的是将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就业训练工场、职业指导+心理咨询“双指导”、启航导师公益服务、陪伴式就业服务等特色项目与日常公共就业服务“串联”到一起。受助青年根据其自身情况,可按顺序或有选择性地进行就业培养。

据就业训练工厂场负责人朱江慧介绍说,工场类似于一个模拟公司。多数启航青年可以在信息部、组织部、市场部中锻炼职场能力。陈多在就业训练工场中主动承担了“员工培训”的任务。在这过程中,观察的导师发现了他的培训特长,并鼓励他强化技能。配合办公自动化的培训与熊晓燕的岗位推荐,从就业训练工场中毕业的小陈最终成功应聘到客服中心培训运营助理的岗位。到目前为止,杨浦区青年就业链式服务累计帮助了地区400多名启航青年走出家门,步入职场。

链接

“妈妈回家后为何总在玩手机?”“青年有问题,我不能视而不见”

周末晚上,熊晓燕的女儿疑惑地问:“妈妈,你回家后为什么总在玩手机呢?”

“妈妈在帮助有困惑的哥哥姐姐们解决问题。”熊晓燕的解释虽得到孩子理解。但她因无法全情投入地陪伴家人,常有些愧疚。“很多受助者在休息时才有空向我发信息倾诉。加之部分长期失业青年排斥与家人沟通,有问题会直接找到我们。作为倾听者与帮助者,我们不可视而不见。”熊晓燕说,职业指导师们都是倾听者与陪伴者。

今年36岁的熊晓燕已经在就业援助的岗位上工作13个年头了。她见证了街道就业受助者对职场要求的变化。以前社区服务对象围绕在40-50岁失业社区群体。他们找到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主要为找一份工作。现在,咨询者逐渐从简单找一份能做的职业,转变为对“乐业”的诉求。

“不少社区待业青年找到我们,不是急着找工作,而是来提问题,听意见的。”熊晓燕说,这对指导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职场上有千万个行业,职业指导师难以全部掌握各个领域的职场行情。何不引入行业专家资源进行专业分析?2016年,杨浦区人社部门顺着这一思路,面向社会招募了91位来自各领域的青年就业服务“启航”专家志愿者。熊晓燕在遇到询问区块链、电子竞技、健身这一类具象化的求职疑惑时,会“连线”专家志愿者。通过线上咨询或者线下1对2咨询的方式为社区受助者提供精准的就业帮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8年,力争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列入了201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实现稳定就业的背景下,职业指导的作用不容忽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离不开职业指导。在公共就业服务一线,还有很多像熊晓燕一样的职业指导师在为社区求职有惑的人服务。记者从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了解到,上海各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有400余位职业指导师。他们为各区居民提供免费职业咨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岗位介绍等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本篇受访的就业受助者均使用化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