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类型过于单一

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昨天,2018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其中一本蓝皮书聚焦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状况,给出了“药方”。

本年度报告以上海的“人文城市”建设为主题,聚焦上海当前“人文城市”建设的现状,较为系统地梳理2017年上海文化发展实践,为上海的“人文城市”建设提出宏观思路和具体举措。

本年度蓝皮书还对上海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据统计,上海现有总共约4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有些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上海在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方面虽然利用率较高,但利用类型过于单一化,超过一半案例的利用方式是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导致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了集中布局的特点。

社科院文学所专家解读说,这些创意园区具有定位服务人群的重叠、功能和产业上雷同等现象,相互之间无法形成统筹协调的发展平台。一些单位缺乏对工业遗产文化内涵、历史内涵的深入挖掘,将内外空间简单整治一下就对外招租,经济效益成为追求的第一目标,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冷落一旁。缺乏从城市的整体角度,认识工业遗产对上海的作用。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工业区域的整体保护,而使原有的场地记忆难觅踪影。

例如,徐汇滨江的工业遗产整体景观环境保护规划较为欠缺,而浦东地区的工业建筑保留较少。针对大量一般性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则仅保留了原有结构构架,而且新旧建设部分的差异性模糊,使得在改造过后很难甄别老厂房的原貌,延续百年的工业历史记忆难以辨别。又如江南造船厂这样一个凝聚着中国近代民企工业历史的重大企业,在世博会改造后仅保留了数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工业建筑单体,对于原有场地的历史信息和厂区记忆保留甚少。

蓝皮书指出要全面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评估、认定、登录等抢救性整理工作,进而建立工业遗产清单,确立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