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传统历史人文场所怎么利用?在民乐欣赏中理解文化传统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民乐演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神韵。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上海拥有大量的历史人文地带,如何让这些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辉煌记忆的地点,继续“有文化”下去,尤其是“文创50条”明确提出要求后,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就这个问题动了不少脑筋。上海民族乐团、上海音乐厅等国有院团,也在此要求下进行了尝试,昨天,针对市民的全公益“思南赏艺会”首场演出在思南公馆举行,民族乐团的音乐家演奏了众多经典民乐,而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葛剑雄则应邀讲述民乐与历史人文地理的讲座。“除了欣赏音乐,更主要是让观众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他告诉青年报记者说。

历史人文建筑应和文化交融

在“文创50条”中,上海明确提出要优化文化消费条件、营造文化消费环境,而那些原本就颇具文化底蕴的场所,更是被鼓励和各文化机构合作,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其中,第37条要求“落实国家《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支持社会力量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心城区户外空间举行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而第38条则要求,“构建社会、企业、市民、政府“四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新模式。鼓励结合各类节庆、展览活动,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鼓励经营性文化设施、大型文艺院团、旅游景区(点)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上海音乐厅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在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与思南公馆的支持下,创办了“思南赏艺会”,因为思南公馆北临孙中山故居,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比邻而居,近代历史名人柳亚子、梅兰芳等曾先后在此居住,成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底蕴于一身的文化地带,正是“文创50条”所要求的。

“我们的设计是,以精致、典雅、时尚的演出呈现,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品牌,丰富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发展内涵,不断满足市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海音乐厅负责人说,“而且我们秉持的是‘演出+’的概念,力图多维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并非简单将不同门类的艺术拼凑,而是从整体上进行创作、设计、编导,从而形成全新的文艺作品。整个过程基本分为导赏、演出、体验三个环节,配合多媒体演绎,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与趣味。”

文化的传统就是吸收融合

这跟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观点也不谋而合。他昨天应邀结合世界地理文化,讲述了民族乐器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原地区与中华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创新,勾勒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变迁发展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文化和历史是分不开的,我来讲讲历史,就能让大家知道,自己喜欢的乐器是怎么来的——其实,现在的民乐,就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之间,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昨天的音乐部分,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琵琶演奏家周韬,二胡演奏家陈艳、卢璐,青年扬琴演奏家曹蕴带来了《二泉映月》《听松》《葡萄熟了》《赛马》《汉宫秋月》《新翻羽调绿腰》《江河水》《十面埋伏》等祖国各地耳熟能详的民乐曲目。而葛剑雄就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很重视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包含的文化很广泛,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这种,还有民族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民族文化中,和老百姓结合得很深。”

他说,我们现在讲民族文化自信,但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能以排外为手段。“我们现在说‘华夏正声’,但在研究了人文地理之后,就会知道,我们的‘正声’其实是吸收了大量的外来音乐。比如乐器,包括二胡、琵琶,恰恰是从外界引进的。汉族文化现今,但有所长必有所短,汉族比较早形成了复杂的文字,七情六欲通过文字宣泄、表达,很多其他民族没有文字,表达比较简单,表达多的是用声音、肢体语言和乐器,时间长了,在音乐方面反而比汉族显得高明。我们现在去一些地方,比较不发达,闭塞,但音乐很发达,像非洲歌舞,用简单乐器有令人震撼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就从未排除过借鉴人家优秀的部分,也没有忘记把民族优秀的东西介绍给人家,这样,文化本身才能跟得上时代。”

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和历史人文场所的结合,葛剑雄教授说,这对市民、观众才更有意义:“这些历史就告诉我们,我们要继承发扬,但过程中也要一方面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一方面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产生新的东西,或者完成新旧融合。”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