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在国家安全教育日 复旦上演《海上花》

润物无声,向奉献与坚守致敬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巩持平

    复旦剧社原创短剧《海上花》再次绽放,讲述大学生士兵的军旅情和中国梦。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巩持平

本报讯“稍息,立正!”简短有力的指令下达,台上演员干净利索的动作将观众带到了练兵场。故事发生在“蛟龙号”航空母舰上,同属一个地勤组的几名大学生士兵刚完成一次演习任务,他们揉着酸痛的肩膀,一边说笑,一边气喘吁吁地卸下肩上沉重的背包。

在南海海域海上阅兵举世瞩目之际,在第三个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复旦剧社原创短剧《海上花》在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微影视作品征集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上演。2015年2月,这部以国防为主题的话剧就曾亮相于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举摘得戏剧类一等奖的桂冠。昨天,“海上花”再次绽放,继续讲述大学生士兵的军旅情和中国梦。

润物无声,向奉献与坚守致敬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头等要事。除了以“军训育人”“实训育人”“射击育人”“征兵育人”“国家安全教育育人”“国防体育教育育人”等为主体开展“国防教育育人”之外,复旦大学还用艺术的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丰富国家安全教育资源。

《海上花》的剧本由复旦剧社指导老师周涛创作完成,对军人这一职业的尊敬,是他选择以大学生的军旅生活为表现主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军人的坚忍性和意志力与常人截然不同,他们做到了真正的奉献!”

头顶上飞的是舰载机,脚底下踩的是战术导弹,航空母舰上容不得一点马虎。“今天要是出了一丁点事,失去的将不只是全体航母舰员的生命,而是整个航空母舰,是这移动的27亩国家领土!”舞台上,中队长严厉斥责着不慎丢了手电筒的女兵,并因此将全队的成绩评定为“不通过”。

计算机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罗炳严在剧中饰演中队长,刚开始接触剧本时,他曾为“如此严厉而不近人情”的惩罚深感不解,生活中好脾气的他也很难爆发强烈的气愤情绪。“后来我才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甲板上任何多余的东西,一旦吸进舰载机的发动机,或是成了舰载机起降时的‘绊脚石’,都可能导致舰毁人亡的后果。”

排练时,周涛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要保持人民币的平整、干净。“因为人民币上有国徽,在军队里面,国徽就像烙印一样戴在帽子上,也刻在心里。”在他看来,对于军人来说,国徽、国旗和国家领土都有着无比崇高的意义。将这样的意识投入到《海上花》的创作中,他说:“保卫航空母舰就是保卫国家的领土!”

海上花开,与角色一同成长

“我一人做事一人当!”说这话的人是《海上花》中的女主角,一个刚入伍的女兵。因为丢了手电筒而连累整个中队的成绩都不合格,她觉得委屈又着急。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生魏羽彤是三年前女兵的扮演者,现在回想起来,她仍对那段经历充满感激:“在这部戏中,我和女主角一起成长。”

在魏羽彤看来,女兵起初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吃了苦头之后才明白,集体的力量是无法被个人替代的。当角色在戏中慢慢融入集体,渐渐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和家国责任感,生活中的魏羽彤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多了一份关怀和承担。

“在军队里,一个小的失误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有着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收获成长的还有此次饰演女兵的微电子学院2016级本科生李悦玥。剧社的前辈们反复告诉她,航母出海是要打仗的,而一个手电筒就可能使得整支队伍“不战而败”。“把自己带入戏中的环境时,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让我不自觉就产生了紧绷感。”

李悦玥的爷爷和外公都曾是军人,对于军人“根深蒂固”的纪律性,她深有体会:“他们在家吃饭也会吃得很快,平时都坐得很直,从不浪费东西,内务也整理得非常好。”李悦玥觉得,坚持用高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正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品质。

舞台上,训练时的女兵因为身体不适,体力不支而倒在了甲板上,但中队长对她的要求没有一丝放松:“你先是一名军人,再是一名女生。”李悦玥说,当她成为了一名军人,才真正理解了“严守纪律”和“服从命令”的意义。“每个人都对国家有热爱有使命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国家的安全才会有保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