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临床医生与患者沟通能力评估报告”出炉

患者住院场所易发生沟通障碍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国内医患彼此信任度较高,沟通意愿较强;但是仍有20.8%的医生表示沟通信心一般或不足。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前天发布《临床医生与患者沟通力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医患双方沟通意愿都很高,双方具有有效沟通意愿基础;不过,医患双方都认为自己在沟通中,比对方做得更好,更得体尊重、更懂得关怀。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两成医生对医患沟通信心不足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医患纠纷和冲突事件不仅严重打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扰乱医疗行业秩序,同时也严重损害着患者的切身利益,造成医患双方皆输的局面。

为了解医生与患者双方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与丁香园合作,以丁香园在线平台数据库中的临床医生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在线调研。本次调研从2018年3月1日开始,至2018年4月 10日截止,通过在线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回收医生样本735份,患者样本501份。据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王帆介绍,此次研究从医生、患者两方的角度,从医患自评、互评的方法,探讨“医生眼中的医生、患者沟通力”,以及“患者眼中的患者、医生沟通力”,分别从诊疗信息提供能力、诊疗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核实确认能力、社会情感表达能力测量医患沟通力。

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医生和患者对彼此的信任度都较高、沟通意愿非常高,双方具有提升沟通的信任和意愿基础。其中,75.6%的医生对患者是信任的,72.8%的患者对医生是信任的。医患双方的总体沟通意愿也处于高位,90.7%的医生愿意与患者主动沟通,91.6%的患者愿意与医生主动沟通,医患双方的总体沟通意愿也处于高位。

医患都觉得比对方做得更得体

研究显示,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都觉得自己在沟通过程中比对方做得更加得体、尊重,更懂得关怀。与此同时,患者认为自己在主动向医生提问获取诊疗信息方面做得不好,但医生则不这么认为,医生认为患者在向医生提问获取诊疗信息方面做得较好,反而觉得自己在诊疗信息提供方面不足。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果,恰恰反映了医患在沟通过程中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双方在沟通中的参与度有限,医患对话的展开受到了阻碍。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认为,要解决这样问题,要从医患双方着手,要提升医生主动提供信息的意愿、时间、方法等,特别是要为医生提供诊疗信息基本清单,而对于患者,要进行相应的患者教育,提升患者向医生提问的意愿、勇气和能力,并为患者提供就医提问的参考问题清单。

患者住院等场所更易发生冲突

研究同时深入分析了医生的反馈。医生群体表示,医患沟通不是单纯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隔阂,而是医生跟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医生群体指出,当医生面临以下场景时,感觉到医患沟通可能存在更多的障碍:患者住院的场所、患者在知识方面对医生质疑的场景、讨论抗生素使用及危害的场景、面对儿童和老年人群体沟通时。

孙少晶建议,在容易产生这些冲突的场所,开展更加行之有效的患者教育工作,除了对于疾病的患者教育,还应当在住院病房、儿科、老年病患集中的科室,增加对于患者情绪管理的患者教育,医院也可以同时设置医务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岗位,对重点沟通领域加强医患沟通的服务支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