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老师用手机APP“翻新”语文作业

学生在朗读、说唱中感受语文魅力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上海市少云中学的语文老师陈红在过去一年利用一款APP应用里的讨论、活动、长语音等功能,将原本千篇一律、缺乏交流的书面作业,变成了集诵读、讨论、知识拓展为一体的“新式语文作业”,从而让孩子们更爱语文,更爱学习。日前,当看到学生们写下了“原来语文可以这么丰富有趣”的学科评价时,陈红惊喜不已。

通知功能给老师减负

做老师的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微信家长群虽然方便,但是也有很多难言的苦恼。有时候一条通知发出去,家长回复刷屏得厉害,后面的家长经常看不到,有时候不得不加上“勿回”,但是,还是经常有家长反映没看到。有时一件小事,家长会在微信群里议论不休,争吵不已,老师不得已沦为“24小时客服”。

去年9月,少云中学的语文老师陈红在一次与同行的聊天中得知,一位学生家长创办了一款家校沟通公益APP“晓黑板”——老师在“晓黑板”中建立班级,能定点把教学通知发给家长,还能及时得到每位家长的“已读”反馈。“能清楚看到哪些家长看过,哪些家长没看过,这就是在给老师减负。”陈红赶紧研究了其中的基本功能。现在,除了发送通知,她还会每天手写语文家庭作业要求,拍照上传。

朗读任务让学生乐在其中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体会汉语的乐趣”,在教学中,陈红一直在帮孩子们挖掘这种乐趣。办公室里,其他语文老师们也觉得,有些学生学语文积极性不高,可能和课外作业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文学知识拓展有关,但课堂时间有限,要上完课本上的内容,时间就捉襟见肘,再想拓展课外知识,心有余而“时不足”,“语文老师基本都是单方面建议,也没空检查学生是不是真的去读了课外书目,有些学生就没有积极性。”

此外,很多诵读的课文都是孩子们读一读、看一看,课上抽查背一背,却很难检验效果。而且布置过多的课外书面作业,也怕增加学生的负担。

陈红觉得,语文一定要朗读,学生之间也一定要交流讨论。她发现了APP中的“发语音”功能——与微信上每条语音不超过1分钟相比,这里发一条语音可以长达5分钟。何不请孩子们做朗读作业?于是,在教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时,陈红觉得这篇文章感情不是很充沛,不足以体现贾平凹的散文风格。于是,她发起朗读贾平凹另外两篇文章的任务,《祭父》和《哭婶娘》。

“这种课后作业既补充了课文第一节贾平凹的家境介绍,又让学生们深刻体会贾平凹‘爱书情’的原因。学生喜欢这种课外阅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陈红发现,平时上课,有的孩子发言吞吞吐吐,不成句。但孩子如今用上语音,或是用文字发言,大方多了。“这样的作业有时候比课堂发言更能挖掘潜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甚至那些平时不太愿意主动交流的孩子,也活跃起来,让人忘了他们课上支支吾吾,不敢大声答题的样子。”

未来还将举办配音活动

学校每堂课时间有限,在保证不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为了让孩子多点时间感受语文的魅力,陈红有次课上讲到《诸子喻山水》,她灵机一动,又在APP上又发起了唱黄舒骏《子曰》的活动。这曲子有说唱元素,符合了00后孩子的“胃口”。“唱这首歌既能让学生们懂得孔子的思想,又能投其所好,展现他们的才艺。”

学生们都觉得活动新颖有趣,参与度很高。孩子们开始在线互相点评,家长也参与进来,点赞评论,“老师、学生和家长要拧成一股绳,孩子们才会进步快。”陈红透露,她最近还特别爱看《声临其境》节目,她琢磨着要在平台上举办配音类活动,“孩子们肯定会因此更爱语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