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征集桥下空间更新方案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延安路高架下、轨交高架下的空间,跨河桥引桥的桥孔空间,怎样才能更具活力?记者昨天从市规土局获悉,刚刚启动的“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将征集设计师团队对上海几处桥下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让“桥下空间”也能被有效利用。

市规土局表示,数十载的城市快速发展缔造了上海庞大的立体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仅中心城范围内高架桥总长约有300公里。同时,也产生了数量可观的“桥下空间”,这些空间尚未被有效使用。“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这次聚焦于“激活桥下空间”,通过高架道路桥下空间、轨道交通高架桥下空间和跨河桥梁下桥孔空间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试点开展一轮崭新的城市微更新探索,将这些灰色空间转化为融入日常、富有活力的场所。

试点项目有三块区域。一块是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虹桥路-伊犁路),这里的高架下方空间为新虹桥中心花园入口广场,空间净高约5米,空间宽阔但仅作为通过性空间,鲜少有人停留活动。广场两侧设有泵房、茶水间、道班房等辅助设施,但使用率较低。广场西翼为集中绿化,市民无法进入;东翼为停车场。希望解决的是怎样有效利用桥下空间强化公园的入口形象,植入适合的功能、塑造有趣的空间环境吸引和服务周边市民。

试点二的位置在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长宁路-武夷路),范围长约600米,重点设计范围为长宁路至安化路段。这里紧邻中山公园商办核心地区,沿线分布有商圈、写字楼、居民区、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和使用人群,是一处连续变化的带状空间。基地使用现状较为割裂,分别用作站前广场、停车、设备用房等。如何结合区段周边功能,利用桥下空间为周边人群提供更多休闲活动的场所、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更加优美的景观环境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块区域是威宁路桥、古北路桥、内环高架、凯旋路桥在长宁区境内的引桥桥洞空间。

设计师团队和艺术家团队可在3个试点项目中自主选择至少一个作为设计对象。优胜的设计师(团队)和艺术家(团队)需根据专家和公众意见进行一轮方案深化。在重点设计范围区段内,结合基地条件,提出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改造方案,切实改善桥下空间环境,激发地区活力。优胜者可以得到奖金鼓励。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