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2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10年间坚持南北极低碳旅行

让更多青少年懂得“负责任旅行”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北极气候之旅中237团员购买碳积分吨数。受访者供图

今年1月底,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提到了中国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北极国家合作开发北极旅游资源。而2月初上映的《南极之恋》也让大家看到了震撼的南极美景。事实上,早在2009年,沪上一家旅行集团的从业者就开始践行南北极低碳之旅。这10年来,冰川融化的速度更快了;这10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上海精英带回环保理念之果。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房地产从业者返沪后建生态园

2008年,酷爱旅行的高杰只身赴南极游览。站在纯净的天地,仰望冰天雪地,他感到了一丝莫名的敬意:这是几千里之外的魔都感受不到的对大自然的敬畏。

“当时南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气候变化。原本你会觉得气候变化这是政府、宝钢、发电厂的事,和自己没关系。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件事实际上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上海中旅(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从业者,高杰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旅行的模式。

次年6月,上海中旅组建了一个10人旅行团,开始了第一次北极低碳之旅。他也无形中成为了我国倡导南北极低碳旅行践行第一人。所谓低碳之旅,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环保,记录碳足迹、购买碳积分、最终达到碳中和(寻找第三方咨询公司测算旅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旅行者为之买单)。

10年前,国人对碳中和还没什么概念。一路上,众人自己带水杯筷子,在没有行李的情况下尽量不乘坐电梯,选择就餐的地方尽量距离酒店不远,步行可达。沿途他们还参观了小区、餐馆的垃圾回收方式,甚至还专程去拜访了当年12月份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主办方的一名负责人。

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上海一对从事房地产生意的黄庆元夫妇返沪后不久,就把一个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全部清理掉,种了很多树,将其改造为一个吸收温室气体的元庐生态园,建园用的材料,一半是来自市区拆下的老房子材料。10年后,这样的生态园从原本的一个变成了两个。

“没去的时候没那么深的感受,温度在升高,冰川融化的速度特别快。才十几天的工夫,我们就能感受到脚底下的冰川在移动。当地人和我们说,原来这个季节的冰川和海水的分界线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现在已经化作了水。随着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释放得更多。”黄庆元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又去了一次南极,那里是一派冰天雪地,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气候无常,仿佛每个小时都在变化,有时候会有风暴来袭。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美景不能消失。这两次低碳之旅让我们夫妻俩观念上发生很大的转变,回来后我们时常会关注低碳、环保信息,和相关社会组织进行交流,接触多了,我就建了两个生态园。我们本来就要捐款做善事,还不如从身边做起。现在的两个生态园不仅没有商业模式,每年还要投入五六十万,但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个环保的样本。”生态园建成后,面对亲朋好友的询问,黄庆元夫妇俩会耐心回答,试图以此影响身边的人。黄庆元表示,这样的环保活动历经数年坚持已然成为习惯。渐渐地,2个孩子也接受了环保的理念。

让高杰感到欣慰的是,几次低碳之行,也让其他团员们的意识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回到上海,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意识大大增强了。“不少团员经济条件较好,平时出差都会住高星级酒店。有的团员白天在外面谈生意、应酬,回到酒店睡觉的时间很少,他们习惯白天到酒店放好行李后,拿走房卡塞张信用卡进去,即便离开了,屋内仍灯火通明。现在很多人把这个坏习惯改掉了。”

13天平均每人仅用4.3条浴巾

2013年5月,中国加入北极圈理事会观察员。同年6月,高杰所在的上海中旅和探索旅行等发起了一次由237人组成的全球华人北极气候之旅。行程结束,最有意义的是他拍下的游客为自己行程买单的碳中和支票。这次低碳之行也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专门为这次有意义的低碳之旅发来一封贺信。

仅仅4个月后的10月,第一届北极圈论坛在冰岛举行。高杰作为全世界唯一一名旅行社代表做主旨演讲。邀请他的是冰岛总统和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

论坛上,高杰的PPT上放了两组照片,第一张是他2009年6月第一次在堪格尔路斯思阿克拍的照片。2011年6月份,他又在同一经纬度拍了照片,仅仅2年间,因为气候的影响,冰盖消失了。“前进号”的德国探险队员说,格陵兰岛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如果还想拍摄到2009年冰盖行走的图片,那就需要再向前10公里。

2014年12月份,高杰所在的上海中旅再次组织100人踏上南极低碳之旅。在告别晚会上,船方宣布,中国乘客13天南极船上生活,平均每人只用4.3条浴巾,“前进号”船长和探险队为中国人竖起大拇指。有一位退休部级干部为少用电,直到下船前才刮胡子。晚会上,全体中国人以及船长、探险队和50多各国旅客,将写给10年后的自己和世界的信保留在挪威海达路德“前进号”的船长室,相约2023年在北极打开。

一年半之后的2016年8月,上海中旅又组织一场北极低碳之旅。这次,高杰将低碳旅行和公民科学旅行相结合,倡导负责任极地旅行,得到了北欧科研机构和大学支持。“10年来,这么多人去南北极,大家手机和单反的像素高,完全可以拍出专业图片。希望从环保入手,倡导公民科学旅行。将旅行和科研课题结合,让旅行者对社会有贡献,也是对环保理念传承的一份尽责。”

“现在是科学团队满世界跑采集数据。待科普意识觉醒后,人人都可以当科学家。”高杰举例介绍说,譬如英美等一些网站,就会公开候鸟迁徙路径,然后供大家“摘牌”。对旅行的人来说,就可以根据照片要求,采集基本点数据,拍摄相应部位。

2018年1月26 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剑副院长作为中国北极问题专家参与文件起草工作。他透露说,白皮书中“参与旅游资源开发”里积极倡导北极的低碳旅行、生态旅行和负责任旅行的内容,背景资料就包含了高杰和上海中旅近十年做的北极低碳之旅和中国公民负责任旅行。

杨院长表示,南北极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就像空调一样,全球气候一旦变暖,那里就是敏感区,特别是北极,这些年冰更少了,船开到那里更容易了,开发资源更容易了,但与此带来的气候问题也不容小觑。升温造成原本储存在冻土里的甲烷气体释放出来。解冻河流里的生物对北极生态,海豹、北极熊等生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中国已经成为南北极旅行最大的客源国之一。我们倡导负责任旅行,对我们的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保护美丽家园的宣传。通过旅行社组织主题低碳旅行,让他们对地球的美丽和变化有感性的认知,从而使得消费、生产行为产生一些改变。”

南北极低碳旅行得到国际认可

让高杰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团队坚持了十年之久的南北极低碳旅行,得到国际认可。“不管是我受邀参加2013年冰岛第一届北极圈论坛主旨演讲、2017年举行的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边会发言,还是低碳之旅作为背景资料写入国家政策白皮书,都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志同道合的同事、对一起旅行的同伴象征着‘诗和远方’的最好的欣赏。我们会坚持。”

去年,上海中旅和众信奇迹旅行组织了23名团员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物多样性旅行,直接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达尔文基金会科研站的加岛课题。每个团员都认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动物,在出发前半年就对动物的习性、迁徙习惯等做好了功课,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查询动物的濒危等级。尝试在旅行过程中用图片和观察参与科学家的课题。

厄瓜多尔(WWF)主席HUGO说,来自中国旅行者的行动,让当地人看到了中国公民对加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种旅行,值得全球推广。

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IAATO)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去南极的旅客数量从过去的第三名攀升到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名。在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中国有12家旅行社发起了中国负责任极地旅行倡议(这12家旅行社占了中国南极总旅客市场份额的52%)。

“倡议对行业意义非凡。一家旅行社影响小,但12家旅行社会影响中国。随着中国旅客出境数剧增,不仅南北极,更多的公民开始了负责任旅行。我认为负责任旅行是,敬畏自然、尊重文化和承担责任 。现在已经有2艘世界上著名的邮轮——银海和庞洛邮轮的船长和探险队向航行途中的各国乘客展示我们留下的《海平面上升与我》海报,海报上写着:‘我们的活法,决定了我们的活路。’”作为负责任旅行的支持者和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主任任文伟博士表示,“十年来,我和同事见证了高杰团队的南北极低碳之旅,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负责任旅行,改变环保行为,回到日常生活,将低碳融入家庭和企业行为中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