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经典曲艺如何融入海派文化?

打造嬉笑怒骂皆有“沪味”的相声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赵松涛创作的相声剧《子曰》曾在国内巡演,并远赴澳大利亚演出,获得很好的口碑。

最近,上海著名青年相声演员赵松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北方曲艺的经典——相声,如何在吴侬软语的南方大都市上海落地扎根?在过去几年的上海相声热潮之中,很多沪漂的相声演员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一些人失败了,一些人迷茫了,赵松涛却从来都在探索前行。在赵松涛看来,相声要在上海落地生根,就必须表现(具备)上海的城市品质,因而在上海说相声的人应该愿意扎根上海,喜欢上海。这是做一切的基础。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相声演员需要热爱上海

“扎根上海,喜欢上海,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才能赞美上海。”赵松涛对青年报记者说,这是一个上海相声演员的基本素养。虽然赵松涛老家河南,说相声又算是半路出家,但他觉得自己在相声里已经充分展示了上海的城市品质。

赵松涛创作过一个相声名篇叫《恋上海》,到现在还是每次演出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恋上海》主要是用对联的形式来说上海的地名,其中的对联是这样的:上联“南翔南汇南码头”,下联“北站北蔡北新泾”;另一幅上联是“一粟街三林塘五角场七宝寺九星花市”,下联“双阳路四牌楼六团镇八仙桥十里洋场”。很多观众说,赵松涛这个来自北方的相声演员真的是比上海人还了解上海。

生于1978年的赵松涛来上海已经23年了。1994年他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入伍,1999年退伍。因为从小热爱相声,先后拜师相声艺术家魏文亮、快板书艺术家张志宽、苏州弹词艺术家邢晏芝。又因为他深深被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吸引,到了2004年他辞掉工作,创办了上海相声大会,打造田耘社品牌,一心要在上海说相声。

曾经一段时间,相声在上海很热,各种民间相声社团如雨后春笋,但是赵松涛却一直在思考相声如何在上海落地生根。很多社团把北方的段子直接搬到南方来讲,自然讲不过北方的名家,只会观众流失,社团关门大吉。赵松涛认为,相声既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那么相声演员首先应该对传统文化敏感,比如说对联、诗词,比如灯谜、方言,这都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这个不能丢。但是如果相声要在上海落地,相声演员还必须对上海的生活环境很熟悉,对上海的文化特色很了解。归根到底还是要热爱上海。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爆火后,相声在上海也有过低谷。那段时间经常有人问赵松涛,在上海说相声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究竟如何坚守?赵松涛对这类问题是比较反感的。他说,要想在上海说相声,说上海人喜欢听的相声,就必须心甘情愿地扎根上海。“不抱怨,就能写好作品。”赵松涛说。

上海相声界呼唤IP式的人物

近年,相声在上海有点式微,不少相声团体解散。但是赵松涛和他的田耘社却演出不断,作品不仅获了很多奖,相声剧《子曰》还在国内巡演,并且到澳大利亚演出,收获好评。赵松涛对于上海相声市场的判断是: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缺少IP式的人物。

什么是IP式的人物?赵松涛说,这样的人物除了极高的艺术修养之外,还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说白了就是“红了”。德云社郭德纲,青曲社苗阜,大同数来宝柴氏兄弟等等,但是上海缺少这样的标志性人物。而如果没有IP式的角儿,整个相声市场也就缺乏了一种号召力,大家各自为阵,都是不温不火。

一个相声演员要“红了”,当然有偶然性,但更有必然性。赵松涛说,抛开偶然性不说,单说必然性,那就是相声怎么说,说什么。现在有一些相声演员还把相声定位为逗人一乐,所以只要能让人笑出来,怎么俗怎么来。对此赵松涛颇为不屑。他说:“少抖一个包袱儿,可以;降低人格,拉低品位,绝不。”

赵松涛对青年报记者表示,现在都说文艺工作者应该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方法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声演员讲什么,当然应该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应该在传播之列。至于怎么讲,也需要动一番脑子。毕竟现在的相声观众和过去的观众不同,现在的上海和过去相声生长的北方城市也不同。

赵松涛认为,上海相声圈应该有一种对于行业发展的整体的规划,要群策群力一起来创作雅致、干净、机敏、睿智、有底蕴的海派相声,才能对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声普及要学而能用

当然,北方的相声要在上海生根发芽,除了相声演员自己要不断努力之外,还要培养相声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懂得相声的美妙之处。所以,赵松涛和他的田耘社这些年一直有一个使命,就是到学校去普及相声艺术,培养未来的相声观众。

赵松涛现在每周一会去向红小学给孩子上相声课,在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的课程也是定期开设的。下学期赵松涛还应邀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给大学生们上课。但是这次他想变一个方法。赵松涛说,过去普及相声艺术,大多是相声演员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效果未必好。这次他准备带着剧目《七十二贤》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大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排练,一起演出。先是在学校里展开海选,然后对入选者进行培训,学好了就到各地展开巡演,每个人都有收入,艺术梦想的价值又能够得到体现。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崇拜我没有用,你能学到我的一部分能耐,可以上台演了,那才有用。”赵松涛对青年报记者说,传统文化的普及还是要讲究实际应用,只有让这些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才有价值,才能真正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当然,这也是“创造性转化”的一种尝试。

赵松涛透露,他正在准备一个舞台剧,名字就叫《中式生活》,在台上展示中国人传统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而且上台演的都是他在民间找到的各自领域的高人。他排演这个舞台剧的目的就是想告诉今天的人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可以成为今人生活的一部分,过“中式生活”是不会有错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