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游戏走进医院 孩子不再哭闹

全国首个“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落户上海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报讯 在儿科医院病房里没有印象中哭闹的儿童、焦虑的家长……小朋友们在游戏师、医务社工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心地做着“医疗游戏”,原本在一旁的“玻璃心”家长也秒变“佛系”。“看到宝宝住院以来第一次那么开心,我原本焦虑的情绪大大缓解,医院如此独特的治疗,真是太棒了!”一名家长表示。昨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共同启动了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主要针对住院儿童开展专业的医疗游戏辅导,同时培训医务社工及医护人员掌握游戏辅导的技能,把医疗游戏辅导的体系融入医院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关介入成效的研究。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科建设,加强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儿科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围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非常好的成效。今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深入探索与第三方公益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式,与儿童乐益会强强携手启动“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从患者和医院的角度来促进医患同盟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构建和谐就医环境、提升患儿及家属就医体验、缓解医患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

作为项目对接的主要负责人,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告诉记者,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游戏辅导体系,为临床提供帮助,以期帮助儿童消除就医恐惧的同时,提高医院医护人员游戏辅导专业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患儿家庭提供照护,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及诊疗环境。

“来,摸摸小肚子的右上方,我们身体里最大的一个内脏器官,肝脏就住在这里。它是我们每个人身体内新陈代谢的中转站……”在儿科医院病房里,穿着道具“内脏背心”的儿童乐益会游戏师和儿科医院医务社工被几个小朋友围在中间,小朋友正忙着把不同内脏器官粘贴到背心上。游戏师和医务社工一边指出每个器官的正确位置一边给小朋友讲解着它们的主要功能,隔壁病房中,一个小朋友在游戏师的指导下当起了“小医生”,她一边用已经消毒和去掉针头的留置针在玩偶身上模拟穿刺过程,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安慰着玩偶,最后还不忘给玩偶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俨然一副专业医务人员的样子。

据介绍,项目基地引入了“医疗游戏”这个概念,将医疗和游戏有机结合。游戏是获取知识和保持健康的方式,不仅能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和融合的机会,还能激发出每个孩子身上的活力。在基地中,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为他们设计专属游戏,这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