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上海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就近期文博类节目获好评,市政协委员赞同“演绎式”与严肃类节目并存

文物普及应该有更接地气的方式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最近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文博类节目,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这在上海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热议。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文物的普及,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市政协委员也谈了他们的看法。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员周祥对青年报记者表示,他看了央视《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节目,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传播文化的方式。也很有幸,上海博物馆参与了《国家宝藏》的拍摄,周祥委员所在的上博青铜器研究部有几件国宝级的文物选中,介绍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也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展览教育方式,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周祥委员告诉青年报记者,过去公立博物馆的文物知识普及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等人家来参观,这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如果观众不来,那就没有办法进行普及。一种是走出去进行普及,一般是走进学校,但也是一种灌输式的,普及的形式未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这两种方式的传播效果都很一般,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而现在《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也就是一种“演绎式”的形式,会请明星来进行角色扮演,然后由专家来进行解读,这也就大大提升了文物普及的趣味性。

这几档节目一出来,虽然好评如潮,但也有一些批评,认为请明星角色扮演的方式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是娱乐味太浓,和文物普及的常态有点不搭。但是周祥委员并不这么看,他说,文物普及应该讲究寓教于乐,既然这样的一种方式是大众都很喜欢的一种方式,那不妨拿来一用。对这应该有一种开放式的心态。当然,这类节目主要是针对对文物知识不太了解的观众来说的,对于专业观众,像《国家档案》这类严肃的文博类节目也同样是需要的。文物普及的方式应该多元化,既要有演绎式节目,也要有严肃的节目,两条腿走路,不偏不倚。

新型的文博类节目,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就有观众指出,在对一些文物进行讲解时出现了差错。这也就说明,对于文博类节目内容的审核还有漏洞,这是不应该的。因为文博类节目就是向观众普及文博知识的,这些知识当然应该是正确的,如果出现了差错,那势必会变成“毒物”,起到相反的效果。对此,周祥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这类节目好看是好看,也应该做得精益求精。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