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上海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委员为青年创业、居住等建言 推进“蓝领公寓”建设

让每一个外来务工者住有所居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群租现象屡禁不止,是否能推进“蓝领公寓”建设?青年社会组织运作难,是否能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创业扶持?如何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振实体经济?……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共有9名共青团界别的青年委员与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今天,就让我们聆听部分共青团界别委员的声音。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关注蓝领公寓

臧熹

建议政府鼓励多元化主体建设“蓝领公寓”

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提交的提案《关于推进“蓝领公寓”建设,从供给侧遏制群租现象的建议》关乎给“蓝领”群体提供一张床的民生问题。

群租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顽症。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但是屡禁不止。臧熹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是因为群租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蓝领”人群的住房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不从供给侧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打击群租恐治标不治本。

在他看来,“蓝领公寓”是有专业运营机构运维并提供一定公共配套服务,为“蓝领”(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服务员、企业一线员工等)提供集体住宿的宿舍型公寓,一般价格低廉,每个房间可容纳2~8人不等,月租金在一两千元,完全符合“蓝领”心理预期。

但他在调研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上海“蓝领公寓”虽有所发展,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总量上看,虽然上海已经供应的近8万套单位租赁房中,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比例达到了70%,但这与庞大的“蓝领人群”相比,相距甚远。此外,目前已供应的集体宿舍主要面向为城市运行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职工,如环卫、建筑、公交等。各类产业园区则主要解决园区内生产型企业员工的住宿。而餐饮、快递等服务业一线员工很少被覆盖,很多小企业则采取群租方式解决。

“如果说‘白领公寓’是锦上添花。那么‘蓝领公寓’则是雪中送炭,能有效挤压群租生存空间。”臧熹建议说,政府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多元化主体进入“蓝领公寓”建设领域,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在做好充分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建设规划,对各区新建“蓝领公寓”数量做出明确规定,并引导“蓝领公寓”更多地向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供应;其次,允许并鼓励多元主体建设和运营“蓝领公寓”。一方面,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鼓励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对自有闲置物业进行改建,满足本单位员工的住宿需求。另一方面,鼓励有资质的“蓝领公寓”运营机构,对市面上的闲置物业进行改建。

“《闲置非居住房屋临时改建宿舍的规定(试行)》于2007年出台。十年过去,市场需求的激增,改建工艺技能的提升,使得有对相关规定进行调整的必要。”臧熹还建议,修改完善相关政策,为改建“蓝领公寓”铺路。

“‘蓝领公寓’看似为普通人提供了一张床,但其实带来的是希望、是梦想,让每一个外来务工者住有所居是上海城市温度的体现,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体现。”臧熹表示。

关注社会组织

吴皓

建议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创业的扶持

市政协委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皓提交的提案是《关于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创业扶持的建议》。

据市社团局2017年底数据显示,由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14931家,其中约一半为青年社会组织。目前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注册数量约7500家,并以每年500家左右的数量递增。他们在引领青年文化、满足青年需求、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吴皓在调研后也发现,相关部门对青年社会组织创业扶持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目前创业扶持政策众多,但青年社会组织能匹配的不多。他指出,上海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但几乎没有针对青年社会组织的。青年社会组织的独特性使其很难匹配现有的创业扶持政策。例如,青年社会组织一般以志愿者为工作人员,很难匹配针对用工人数设立的创业房租补贴,而规模较小且非营利性的青年社会组织无论在企业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和用工人数上都无法获得创业贷款政策的青睐;同样,针对创业企业负责人落户上海的政策,其设定的首轮创业投资额1000万元的红线也让青年社会组织创业者望尘莫及。

“目前全市创业孵化园(含众创空间)超过800个,然而无论从区域产业定位,还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考虑,以青年社会组织作为主要孵化目标的园区屈指可数,就连以公益组织起家的飞马旅创业园区也聚焦在了创新服务业。”吴皓感慨,青年社会组织难找容身之处,导致落地分散、人才分散、资源分散、信息分散,无法形成产业效应。此外,还存在政府采购项目众多,青年社会组织能参与的不多等各种现象。

吴皓建议,打造生态环境,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创业扶持。首先,推动人社、民政等部门针对青年社会组织在场地、资金、人力等方面出台相关的创业鼓励扶持政策;在市区两级建立多个青年社会组织创业孵化园,通过政策聚焦、生态孵化,实现青年社会组织的产业集聚,并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生物链、生态园和青年阵地。其次,通过培训服务,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创业的人才建设。由教委、人社认定的优质培训机构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包括创业能力、机构治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资金运作、项目策划和执行等多方面的人才培训;为优秀的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提供参政议政、英才培养、典型宣传等人才培育;引进专业的创业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做好人才服务,解决创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关注智能制造

李健成

建议加大智能制造方面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市政协委员、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成的提案是《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振实体经济的建议》。

有资料显示,上海“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的“十百千”工程。在李健成看来,一方面,智能制造是上海突破要素成本制约、土地和环境制约的重要方向,可以有效发挥上海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基础优势,确立上海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是新的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是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上海需要以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优势,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从国家到地方,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在宏观政策层面明确了目标方向、扶持意见等。”但他分析说,目前的意见以指导性意见居多,如何解决微观上、产业上执行层面的诸多实际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李健成指出,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外部资源协同需求旺盛。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传统制造企业设备、系统兼容性差,已经形成信息孤岛,在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方面,存在较高技术壁垒,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短期内难以实现,需要依靠外部资源且付出成本巨大。即使获得成功,成功模式也只是企业的个案,很难形成“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协同发展的通用模式,在同领域、全行业内推广。

他建议,加快制定智能制造分行业、分领域的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传统制造企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不同,决定了要全面实现智能制造提振实体经济的总体目标,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明方向、定目标,而且要在微观层面上分层次、分阶段定措施,解决具体问题。系统总结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经验,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支持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推动各类宏观政策在产业端的落地。

“如何实现资源整合运用,需要政企合力,政府主导建立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积极参与,汇聚‘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平台层’资源,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李健成说。

他还建议,借鉴兄弟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经验,搭建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大平台。“此外,我们还应加大智能制造方面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因为培养智能人才是实现智能化的根本,我建议有关部门鼓励高校与制造企业联动,开办诸如‘机器人技术培训班’,培养智能制造专才。建立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考虑常设智能制造培训论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