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上海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市人大代表建议

建历史建筑修缮资料库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市人大代表李原昨天提交的一份书面意见提出,在规范历史建筑的物业管理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在修缮和保护之间也存在操作性的矛盾。他建议建立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档案资料库,对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管理。

李原代表表示,在规范历史建筑的物业管理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首先是物业管理要求不明确,其次,业主方、使用者权、责、利不明确,造成监管困难。另外,公房转租行为也极易造成居住类历史建筑遭到人为破坏。他表示,虽然上海曾在全国率先颁发地方保护条例,市、区两级政府虽高度重视,但在行政监管职责上不清晰,条例对保护不力、疏于监管行为的处罚规定缺乏操作性。

除此之外,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须经建筑保护部门审核,符合结构不动、重点部位的修旧如旧等要求。这一规定一方面明确了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不得随意修缮,另一方面却限制了紧急修缮。如,优秀历史建筑发现白蚁,灭蚁须拆除一些木质装饰,砸墙挖洞。按照规定,须经过专家论证方可实施。但往往走完程序,白蚁造成的破坏已经扩展,难以遏制。因此,需要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则。

此外,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在于尽可能延续其使用价值。许多用途牵涉到使用者的私密性,必须尊重历史建筑使用者依法享受的基本隐私权不受干扰。

李原代表建议,要制定历史建筑物业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议历史保护部门牵头尽快组织制定历史建筑物业管理规范,引导相关单位完善操作流程,给予基层一线的物业管理人员明确的工作指南,把历史建筑纳入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对历史建筑物业可以实施全流程管理。”李原代表表示,建议对历史建筑实施独立建档,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该物业的保护范围、保护部位、保护等级等制成手册,发放给物业服务单位,以及业主、使用人和与建筑相关的其他人员。对历史建筑物业管理采取专业服务采购的办法,由历史建筑方面的专家参与招标评审或磋商。

他建议由房管部门牵头建立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档案资料库,对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管理。利用科技手段对濒危、年久失修,或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历史建筑建立精确的三维数据档案,定期进行精度数据采集得到监测报告。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高效的发现机制,形成物业服务企业、网格化管理人员、居委干部等多渠道汇总的巡查报告制度。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由物业服务企业对其限时整改,遇严重违法违规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