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潮凶猛,环卫工们在人们醒来之前就着路灯踏影而行

扫净大街小巷 温暖上海清晨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环卫工人骑着电瓶车上岗。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早安!天冷的早晨,被窝以外都是远方。今天上海晴冷依旧,07时全市气温大多在0-2℃之间,预计今天白天最高气温在6℃左右。风力仍较大,西到西北风4-5级阵风6级。”这是昨天早上7:31上海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微博。这个时候,上海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人民广场保洁班的环卫工人李志已经在零摄氏度左右的“远方”劳作了一个半小时了。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早上5:30,他已经离家出发

35岁的李志家住闵行区浦江镇,上班的地方在人民广场,直线距离将近20公里。

早上4:30,大部分人还在梦乡的时候,李志已经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5点多一点,从位于浦江镇的家里出发,去赶5:30的头班地铁。6点抵达位于西藏中路武胜路的人民广场保洁班工作间。换上深蓝色的环卫工人工作服,他一天的工作从此时开始。

天没那么冷的时候,李志会骑电瓶车从浦江镇的家赶到人民广场上班,路上要坐轮渡,起码要1个半小时。得起的更早,早上3:40就得起床,4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所以说冬天我还能多睡会。”李志觉得挺幸福。

但拿起扫帚真正干起活来,可就没那么幸福了。冬天的上海,阴冷潮湿,这几天寒潮来袭,早上的温度都在0℃上下。李志上岗前第一件事却是脱了里边自己穿的棉袄,直接套上夹棉的工作服。“穿多了等下干起活来会出汗,容易感冒。”他说,穿得这么单薄,走出暖和的休息间,免不了会被冻得直哆嗦。他却笑着说:“没事。”

早上6:00,天还是黑的,路灯也没灭,往常热闹的人民广场,现在一个人也没有,李志骑着装有扫帚、火钳、簸箕等工具的垃圾收集电瓶车去上岗。在路灯下慢慢踩出一个清冷的影子。

寒风簌簌,骑在车上,就算戴着帽子口罩手套,耳朵上还套上了耳套,也抵不住风从缝隙里往脖子里钻。“扫起来就好了。”李志说,还是温和地笑着。

他早上首先要负责清扫的区域是市政府前的人民大道快速车道,清晨的车还比较少,他要在7:00人流车流涌现之前把这里清扫干净。1公里左右的道路,差不多全部清扫完一圈要45分钟左右。“最怕的是碰到刮风下雨。风大的话,垃圾不好归拢,常常扫完又吹过来。下雨的话更难,树叶垃圾粘在地上,要靠铲,有时候2小时也扫不完。”一圈扫下来,再冷的天,也会出一身的汗。

除了路面,隔离栏的缝隙、城市规划馆前的5个小花坛,这些角角落落里藏着的垃圾李志也不放过。“必须在7点前把所有垃圾清扫完,给早上来上班、搭车、游玩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干净的区域。”他边说边认真地用火钳夹起一张丢弃在草丛里的餐巾纸。

到早上7:00,人民大道的路灯已经关了,天光开亮,路上也陆续出现了些人影。终于完成了清晨头个任务的李志,这才回到工作间,吃上了热腾腾的早饭。

不间断巡视,每天清理2-3吨垃圾

工作间外,吃完饭的同事们正在陆续将运回来的垃圾装到垃圾桶里,院子里的垃圾桶,差不多有40个,很快就被一个个地装满了。

“人民广场这快区域,最近每天我们差不多能清运垃圾80桶左右,大概有2-3吨。”欣谊环卫人民广场保洁班班长钱勇告诉记者。这还是普通工作日的量,到周末、节假日,每天的垃圾量更大。

李志所在的人民广场保洁班一共120余人,保洁区域东起西藏路、西至成都路,北起九江路、南京西路,南至金陵中路,共约29万平方米,有6座公厕。区域内包括人民广场景区、周边居民小区等范围内的清道、公厕、废物箱及人行道所有部件等都属于他们的保洁范畴。

“最怕的一是高温天,天太热,室外工作环境特别恶劣。二是大风大雨的天气,前一天打扫干净了,一个晚上树叶全被刮下来,第二天就有的好扫了。三就是雨雪天了。”钱勇告诉记者,这次寒潮发布前,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铲雪的设备,严阵以待。记者看到,用来铲雪的铁锹,推雪用的铲雪板,还有100多个用来防滑的麻袋等都堆得整整齐齐。“温度达到4℃及以下,我们就要提前准备好这些工具,虽然上海很少下雪,但每次都不能少,以防万一。”钱勇说。

李志还记得前年年头上上海下过一次大雪,工作量一下子翻倍,必须先用力把雪铲松,再把雪推到路边沟口,雪化了路容易滑,市政府前都是大理石地面,人民广场这边还有几座天桥、地道,都要用麻袋铺出路来防滑。“真下起雪,这100个麻袋都不够用。”他记得当时人手不够,全公司的人都出动了,根本没有休息日。下了雪天特别冷,但有的地方雪被车子压过,特别难铲除,戴着手套不方便,就只能脱下来握着工具狠命铲,干完才发现手都冻麻木了,手指蜷曲着直不起来了。

除了灾害性天气,有时候人为制造的垃圾也让人很头痛。人民广场区域有3条轨交线经过,周边还有多条公交,人流量大,污染产生频率特别高。特别是公交、轨交站点及出入口,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造成零星垃圾的污染比较严重。“武胜路这里很多集中坐大巴出游的游客,早上的早餐袋,晚上回来下了大巴人手一包垃圾,有时候就随手一扔。我们后来学乖了,到点就放个临时的垃圾桶在那边,提醒他们扔到垃圾桶里。”李志说。

人民广场是上海著名的景区,根据广场风景办的要求,清除暴露垃圾不能超过20分钟。如此高的标准也迫使环卫作业突破传统保洁模式,求新求变。2009年,广场保洁班率先建立了机械化作业队伍,以先进的机动车辆链接完善了普通作业模式。作业清扫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缩短了暴露垃圾的滞留时间。但要保证路面垃圾清理的无缝隙链接,还是得靠人在路面不断巡视,看到垃圾就清理。

8:00不到,吃完早饭休息了一会的李志又上岗了。从这会儿开始,作为飞行保洁员的他主要任务就是不间断的在整个人民广场片区内巡视。虽然骑着车,他的眼睛却始终看着地面,连一个小烟头也不放过。“走路不看前面,就看地面,已经是职业病了。”被记者称赞眼力好,他笑出一口白牙。半小时一圈的巡视,要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他下班。

春节没回过家,干一行爱一行

“春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这大概是一线环卫人最真实的写照。

李志2013年进入环卫这一行,什么样的人都碰到过,上前劝阻时反被骂,前面扫完后面接着扔的,他都秉持着“笑脸待人”的原则。“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大家都更有素质了。有时候也会碰到阿姨爷叔看到我们很早上班,会跟我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那时候还是满感动的。”李志觉得,这几年环卫工人的地位提高了,社会给予的关爱也多了。“像现在公交站、全家便利店都设了爱心接力站,天冷的时候可以进去倒热水、热热饭、休息休息。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从皖北来上海十几年,李志干过餐饮服务、上过工地,应聘成为环卫工人,是因为孩子大了,想有一份稳定点的工作。但干着干着,他却爱上了这份职业,还把自己妻子也带入了行,如今夫妻俩同在人民广场保洁班上班。

“工作很稳定,还给我们缴金,福利待遇也不错,天冷了有姜茶,天热有凉茶,还有劳保用品。同事相处也很融洽。我觉得没什么不满意的。”这一行是辛苦,从2013年入行,春节李志就没回过老家过年,但他觉得自己劳有所得。刚开始工作时,他负责的是公交车站片区的清扫,因为工作特别认真仔细,很快就开始负责一些重点区域。如今,他已经在上海买了房,生了一双儿女,家庭美满幸福。

去年10月刚刚成为人民广场保洁班班长的钱勇告诉记者,和大家所认为的环卫工人老龄化的担忧不同,人民广场保洁班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我们班组120多个人,平均年龄37-38岁左右,93、94年的年轻人也不少。而且流动性不大,都比较稳定。”他觉得,这或许和“传承”有关系。

人民广场保洁班原来的班长张秀琴,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起就开始在人民广场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去年10月才退休。为发挥劳模典型示范作用,欣谊公司成立了以张秀琴名字命名的“张秀琴劳模工作室”,也成为培养优秀环卫青年员工的摇篮。这些年,人民广场保洁班先后获得了巾帼文明岗位、上海市工人先锋号、模范职工小家、世博优秀集体、青年文明号等市级荣誉。

今年春节,李志还是会在上海过年;寒潮凶猛,他依然每天要在人们醒来之前就着路灯踏影而行。和他一样的还有全市5.3万一线环卫工人。因为有他们,无论酷暑寒冬,上海才会迎来每个干净而整洁的清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