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海事大学“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他》摘得全国一等奖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焦玉玲

本报讯 爱情与科技伦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思政女神”、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苑琛老师最近又做了一件事,由她指导、李明同学团队制作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他》获得了一项全国一等奖。

在教育部办公厅组织开展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中,这部微电影作品从全国160多所高校作品中脱颖而出。

微电影《他》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一名女大学生李小雨与尖端人工智能0621号相识、相恋,但0621号因为违抗程序指令被研发者强制召回,李小雨在得知恋人身份,并经过内心煎熬与周遭人的质疑后,仍然选择坚守爱情的故事。该视频借助机器人也具有美好情感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爱情伦理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思考,呼吁科技的发展必须保留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指导老师张苑琛介绍,其实,这部微电影源自于布置给学生的平时作业,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五章的道德内容,由李明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用手机拍摄而成。

原来,为了使学生更多参与到思政课程的学习中来,张苑琛经常鼓励同学们根据课程内容分组制作微电影,每节课还会选定评委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程里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他》团队共16名学生,都是电子信息专业,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全员参与、用心思考。用团队主创成员李明的话说,他们尽自己所能去做,展现了才华、激发了潜能,最激动的时刻就是被同学老师认同的时刻,还有就是获奖的时刻,这是集体的智慧。

“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在不断积极解决。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问题的思考外,我们个人技能方面得到提升,也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同学们说道。

此次,上海海事大学参赛作品除了获全国一等奖1项以外,还荣获上海市一等奖3项,上海市二等奖1项,上海市三等奖1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表示,根据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思政课程创新探索,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微电影的效果已经超越了一门课程的范畴,在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这些探索和创新中,我们首先需要拓展我们的思路和理念,让学生主动表达自我,接纳他人,共同来激活我们思政课堂教学,让学生迸发出主动创新的活力;再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与整合,碰撞出符合大学人才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从而实现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本原。”董金明说道。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