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滞销风”席卷 读者呼唤按需出版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不久前,著名的图书调查公司北京开卷发布了首份滞销书数据报告。其中一些数据,至今还在被人不断谈起。这份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图书年销售不超过5册。惊人的数据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姑且不论采样数据的广泛性,但图书滞销确实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青年报记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

滞销书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根据这份调查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品种可能要面临滞销的命运;每年接近有一半的图书品种只能堆在仓库里落灰。

这当然是令人很吃惊了。因为三分之一年销售少于5册的图书中,应该还有不少一本也没有卖出去,近乎被读者完全抛弃。那么哪些书卖不动呢?一般认为专业性较强的图书比较容易滞销,如科技类图书。其实不是这样。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年销售小于5本的图书占总品种数量最多的是综合类图书,其次是生活休闲类图书,第三是社科类图书。科技类图书反而是所有图书种类中占比最小的。过去4年间年销售小于10本的图书中占总品种数量最多的前三名为:综合类图书、语言类图书和文艺类图书。其中综合类和语言类图书的占比均超过50%。

从这份调查上看情况很严峻,但许多读者就表示了疑问,因为无论是综合类图书、生活休闲类图书、文艺类图书,其实都是读者平时买的比较多的书,这类书又怎么会成为滞销书的重灾区呢?

选题能力差和重复出版

这份报告引起了业内的反思。毕竟对于出版人来说,将书卖出去是每个人的希望,没有人会愿意做滞销书。但道理都懂,每年的滞销书依然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据青年报记者的观察,滞销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选题上来说就无法让读者满意。比如几天前青年报记者所关注的日历书的问题。因为日历书曾经火爆,所以很多出版社都在出日历书。如果能够发挥自身品牌和资源的优势,出版有特色的日历书倒也好办,但不少出版社恰恰是你抄我抄,弄一些资料堆砌,这种书投向市场,当然不会收到读者的待见。

另一类书就是重复出版了。比如滥出公版书。在当当网上搜索“三国演义”,共出现11420件商品,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0销售、0评价。因为出版的都是名著,所以单从内容上来说,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出得太多了,读者早已看花了眼,很多书一本也卖不出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科技类的专业图书,因为原本就预设是小众图书,所以不存在扎堆出版的情况,而是做一本是一本,质量反而有所提高,又因为读者有针对性,反而销售得还可以,不至于沦为滞销书。

说到底,一本书沦为滞销书并不是偶然。还是一个做书心态的问题。那种怀着跟风、扎堆、想分一杯羹的想法做出来的书,即便不滞销,那也绝对不会成为畅销书。因为丧失独立品格的图书是不会受到读者青睐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