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初入职场 交大学子就业 首选国有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昨公布2017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14年以三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名列第二;2015年,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并列;2016年和2017年,国有企业居于首位。

■A05

本报讯 上海交通大学昨天公布2017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薪资方面,总体而言,薪酬与学历成正相关。交大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2.78万元;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4.60万元。本科生年薪集中于9-11万元,最高可达42万元。

本科生IT业就业比例最高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毕业生共8595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其中,博士生1265人,硕士生3730人,本科生3600人。截至2017年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48%。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7.92%、99.01%和98.50%。

在毕业生中,男生530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1.72%;女生329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28%。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例为1.61:1。

分学历统计毕业去向,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7.92%、99.01%和98.50%。

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博士生到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的比例最高,硕士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最高,本科生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最高。

交大表示,学校积极鼓励学生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到国家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等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近三年来,学生就业单位分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1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三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名列第二;2015年,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并列;2016年和2017年,国有企业居于首位。

2017年,交大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66.10%,毕业生就业引导率逐年上升。

统计发现,2017年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10人的就业单位达62家。目前,毕业生主要赴军工、电力电网、通信、汽车、装备制造、金融、医疗卫生、互联网等行业领域就业。

本科生年薪集中于9-11万元

此次报告显示,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16.33份,获得7.44个面试机会,获得2.45份offer,平均历时2.51个月。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27.28 份,获得9.49个面试机会,获得2.86份offer,平均历时2.82个月。

在薪资方面,学校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2.78万元;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4.60万元。本科生年薪集中于9-11万元,最高可达42万元。研究生年薪则集中于10-13万元,最高可达48万元。总体而言,薪酬与学历成正相关。

2017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超过100人。截至去年10月31日,在2017年毕业生中,直接创业的有26人,其中本科生9人,硕士生16人,博士生1人,创立企业23家。

在升学方面,2017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到了66.42%,其中国内升学率为38.36%,出国(境)深造率为28.06%。国内升学中,留在本校升学的比例高达89.12%;其次C9高校(除本校外)有103人,占比为5.24%;第三为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35人,占比为1.78%。到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C9高校)深造率达到95.43%。

除本校外,录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人数排前三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是复旦大学(50人)、北京大学(2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21人)。

选择出国(境)深造(含出国做博士后)的交大毕业生共计1182人,其中博士生43人,硕士生129人,本科生1010人。其间,有67.68%的毕业生选择美国高校,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出国(境)深造目的地的国家、地区依次为:英国(83人)、中国香港(66人)、澳大利亚(49人)、日本(39人)等。

录取上海交大毕业生排前三位的国(境)外高校分别是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根据2017年英国《泰晤士报》最新排名,上海交大有504名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30位大学留学深造。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