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旧居修缮后首次对外开放

瑞典籍“00后”华裔在父母带领下瞻仰伟人故居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修缮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是毛泽东1924年第十次来上海工作时所居住的地方。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我们明天就要回瑞典了,趁今天有空过来参观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没想到今天是旧居修缮后第一天开放,太幸运了。”瑞典籍华裔、“00后”夏潘告诉记者。这位出生在瑞典,祖籍上海的初中生在学校的历史课上知道了毛泽东,所以连续两年和父母提出要来参观旧居,昨天终于如愿以偿。而经过近两年大修,再次对公众开放的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首次在大陆展出一批和毛泽东相关的重要文件。修缮一新后的旧居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记者在现场探访时发现,部分游客对毛泽东在上海的相关历史甚至比讲解员还要清楚,有的甚至当面和讲解员探讨一些细节。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参观者和讲解员现场核对历史细节

昨天下午,在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展厅里,记者遇见了正在参观的一家三口:夏潘和他的父母夏凡清与潘丹华。夏潘是2003年在瑞典出生的,今年只有14岁,中文说得并不溜。在历史课里他了解到了毛泽东这位中国伟人。“在讲到中国史的时候,老师会讲很多毛泽东的故事。我希望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就要回瑞典了,所以今天就抽空过来了。”

妈妈夏凡清透露说,其实早在去年,儿子就缠着她要来毛泽东旧居,但因为去年旧居尚在修缮中,没有对外开放,他们扑了个空。“他和我提了好几次。我们这次趁着寒假带他到上海探亲,将参观毛泽东旧居列入必选项。”

夏凡清透露说,自己和先生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小时候住在淡水路,离这里也不远。虽然儿子大部分时间在国外,但对他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没有忽视。“从课本上获得的历史知识是很笼统的。只有到了实地,才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在二楼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次到上海示意图”展厅,一名家住附近的张先生点开电子屏幕,认真了解毛主席在上海的每一次行程。“你们原来的版本是毛泽东第9次来上海时住在甲秀里,现在更正后变成第10次了对吧?”“没错。”讲解员陈旭丽惊诧于张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熟稔。

来到另一个展厅,他又对着墙上的文字字斟句酌,就一些细节与陈旭丽探讨了半天。

“这次陈列馆重新开馆后亮点很多。”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张先生兴致勃勃地介绍说,最大亮点之一要属毛主席在旧居里拍的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上有杨开慧、毛岸英和毛岸青。毛泽东当年因为参加秘密斗争,不能出现在全家福里,所以这张照片属于打了引号的“全家福”。“我们原本以为这张照片是在杨开慧牺牲的牢里拍的。这次才看到是在上海拍的。”现场,张先生还对陈列图片和文字的摆放进行了探讨。在张先生这位“编外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了这张照片。“照片说明”上写着,“1924年6月,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毛泽东一家先后由三曾里搬至英租界慕而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居住,图为杨开慧在沪期间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人唯一的合影。”

当记者好奇他的身份时,张先生谦虚地表示,“这个不重要,我是来学习的,这次参观不虚此行。”

和张先生一样,对毛泽东在上海历史如数家珍的市民吴仁杰告诉记者,自己在松江有一个家庭博物馆,从2010年起就常年开展“伟人毛泽东风采展”,展示了700多幅毛主席照片,迄今已吸引了上万人参观。“我可是资深毛粉,10年前就在毛主席家乡建了六所希望小学。”

新增不少独家展品 毛主席当年也曾被欠薪

此次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之所以吸引了不少游客,是因为新增了不少展品。在二楼展厅,记者发现了一张1924年3月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人员的薪资册(复制品),其中标明毛泽东的薪资为120银元。“哇,毛主席当时领的是‘高薪’哇。比很多人要高。”面对游客的感叹,讲解员陈旭丽澄清说,“光看薪资表可能觉得毛泽东的工资好高,但其实他被拖欠了好几个月工资,工资迟迟没到账,最后他离沪返乡。”

按照陈列图文所示,1924年11月17日,毛泽东、张廷灏等执行部工作人员14人联名致书孙中山,反映“经费8月起未能照发,近来内部更无负责之人,一切事务几乎停滞,要求派员解决。”

静安文史馆副馆长朱润介绍说,为了紧扣旧居主题,此次增补内容最多的部分是毛泽东1924年在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包括毛泽东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的文件和往来信件复制品。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手迹和批复,这些史料原件保存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除了个别文件,其他的都是在大陆首次展出。新增的书籍包括回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党员登记”的罗章龙回忆录《椿园载记》、回忆黄埔招生的《徐向前元帅回忆录》、《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 》,以及刘思齐捐赠的毛岸英遗物一组。“此外,我们还增添了1924年几份毛泽东和陈独秀联名签发的中共中央文件的复制品。包括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中国共产党党报》第三号、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五号、中共中央通告第二十一号、为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意见给各地的通知等,以及毛泽东手迹《钟英致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的信》,还有视频《旧闻新说:毛泽东——上海1924》。”

朱润认为,新增的展示内容充实了毛泽东历次来上海的前因后果,使毛泽东从事的具体革命工作更加清晰。

“我们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年轻观众吧。”同是1995年出生的袁彬和王金金是一对应届毕业生,王金金挎着单反,陪党员女友来瞻仰伟人旧居。当得知昨天是开馆第一天后,袁彬恍然大悟,“怪不得人那么多。”她表示,自己是两年前转正成为正式党员的,平时对红色历史相关的题材比较感兴趣,这次到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也希望看看毛主席当年生活的样子。

幸运找到旧居复原图 力求“修旧如旧”

朱润告诉记者,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是毛泽东1924年第十次来到上海工作时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并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工作的住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甲秀里建成于1915年,坐南面北,是典型的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住宅,每个单元为两开间、两层,于1977年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向公众开放。2015年,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开始了近两年的闭馆修缮。

“在此次修缮设计过程中,我们幸运地找到一套1960年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乔舒祺先生绘制的威海卫路甲秀里复原设计图纸,依据该图纸采用传统材质和工艺对建筑内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恢复,力求‘修旧如旧’,再现甲秀里原有风貌。同时参照房测报告内容,修缮房屋的残损部位,全面提升建筑环境品质、结构消防安全、机电配套设施。”朱润表示,此次修缮颇为不易,施工设计人员对照历史照片、1947年的行号图、1948年的航拍照片,确认甲秀里是石库门对石库门的里弄格局,由于周边新建房屋,甲秀里只留存5、7、9号,里弄氛围不强,通过专家评审,本次修缮恢复弄堂格局,按照甲秀里正立面样式在对景墙上新做立面,复原立面采用老青砖砌筑、石库门门套采用斩假石做法,与原有的石材门套有所区别,墙上增设古朴路灯,营造石库门弄堂的氛围,尽可能再现甲秀里原有风貌。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也面临重重难题。如修缮前的甲秀里入口门头采用黄色真石漆,与石库门的青砖外墙极不协调;入口西侧紧贴一家五金店,门面店招影响甲秀里风貌;弄堂内部电线凌乱;地面青砖布满青苔,雨天湿滑。在业主等多方努力下,本次修缮迁走五金店,将其改为毛泽东旧居服务中心及安检厅;拆除原有搭建的售票处,扩大疏散通道;入口门头采用传统工艺重做青色水刷石,大铁门外增设枪篱笆遮挡,重做毛石防滑铺地,清理架空线路,将配电箱移至隐蔽部位,整体提升院内环境。

此外,工作人员还参照了1960年图纸,借鉴相似建筑做法,按传统工艺采用红心杉木复原挂落纱格,重做木室板墙及上部板条格栅,编织角度由原来的45°改为60°。参照类似建筑,按传统工艺重做室内木门、门套、踢脚等。根据检测建议,对破损的屋架、椽子、檩条等木料进行替换修缮,按照传统工艺,重做钢丝网石灰吊顶。参照中共一大会址的形式补配文物本体部位的门执手、插销、风钩等五金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