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科急诊室医护人员:凌晨4点的太阳天天见 委屈心酸日日有

家长一声“谢谢”就倍感暖心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李雪静

    气温骤降,儿科急诊室的病患激增。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编者按

如果将急诊科室比喻成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就是披着白衣战袍的战士,他们时刻经历着生死时速的考验。临近岁末,又值流行病发病高峰,记者日前走进沪上多家医院的急诊室,目睹了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这里的工作虽然忙碌,虽然紧张,但是正因为有了患者和家属们的理解支持,让急诊室时刻充满温暖和感动。

气温骤降,宝宝们撑不住了,儿科急诊又忙起来了!记者日前来到上海新华医院的急诊科,正是欲睡时分,急诊室的医务人员们却还在一个个地为患儿诊治。小孩的哭闹声中,是医生们温柔的问询。直至深夜,医护人员还不断穿梭于诊疗区和抢救室,还在守护着源源而来的小病人。在这里,记者体验到了最动人的温情和感动。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李雪静

1号诊室

连轴工作7小时 

凌晨4点刚把前一天的号看完

晚上八点半,新华医院的儿科急诊大厅依旧灯火通明,当天的急诊叫号已达到800多人。急诊分诊台上的病历已经排成长长的一排,即使这样,病历还是一本本地往下压。

大厅里,排队的患儿和家长比较多,每个窗口都有几十个人在排队。等待时间稍久,有些孩子就显得不耐烦,有些没有位置坐的家长则守在医生的诊室外。

“每年冬天就这样,只要一降温,患儿就开始增多,”急诊护士长陶蕾告诉记者,年年都是这样,不过今年医院的门急诊量跟去年持平,也是新华多年以来第一次停止增长。“增加值班的医生,优化流程,为了让孩子们尽量挂上号,医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前最高峰时看急诊要四个小时以上,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

“孩子初步诊断为扁桃体发炎,做一个血常规检查,等结果出来再决定是否需要挂水。”当天坐诊的王依闻医生对一位患儿的妈妈说。话还没交代完,又被另外一个家长打断了:“医生,我家孩子今天已经吐了5次了,能不能给我们先看下。”

“这样吧,你跟分诊台的护士说一下,看看可不可以给你家孩子优先诊疗。”王依闻说,从家长的角度,他们也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毕竟谁家的孩子都是宝。面对家长不停的询问,王依闻耐心解答。

虽然水杯就在手边,但面对诊室外焦急等候的家长,王依闻连拿起水杯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

凌晨4点左右,王依闻感觉有点头晕。已经连续工作7个小时的他有些“看不动”了。喝水的间隙,王依闻和护士说,是否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于是护士便放缓了叫号的速度。这时,一名家长冲进诊室,“怎么叫号那么慢。”王依闻站起来,活动了几下身体,很快又坐下,对外面的护士说:“让孩子进来吧,继续正常叫号。”当天夜班,王伊闻大概看了100多位小患者。

直到凌晨4点钟左右,医院的儿科急诊才能把前一天的号看完。但是医生们并不能休息,因为凌晨挂号的患儿还等着看。

2号诊室

有委屈有辛酸 

家长的安慰和理解最暖心

已经是深夜,诊室里不时会传来家长的抱怨声。“都好几个小时了,怎么还不退烧?”“已经打过吊针了,回家不到两小时,怎么又发烧?用的药有没有问题?”

儿内急诊住院总医师梁黎黎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医生耐心地与患儿家长交代清楚,无论是腹泻、发烧、咳嗽,或者是其它症状,治疗之后,都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忙点不要紧,就怕家长们不理解,甚至把孩子生病的怨气撒到医护人员身上。”

对急诊医生来说,受委屈也是家常便饭——有的病人因床位紧张被排在外区,就大声嚷叫;患者预检时体温为38℃,被告知未达到急诊要求,请看门诊后就破口大骂…… “我们理解病人求医心切的心情,被讲几句也就算了,有什么委屈大家互相开解一下,很快就好了”。不过梁黎黎说,随着门急诊被分流,加上这几年不停地在呼吁互相理解,现在大家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少了。

晚上10点多,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被家长送来输液,孩子哭闹不停,对扎针非常不配合。家长对准备扎针的小李护士说,“我按住孩子,别紧张,没事的”。顺利扎针输液后,两位家长连声对小李护士说“谢谢”。“这声谢谢让我挺感动的。”小李说,有时候第一针没扎上,他们反过来会安慰我们“不要紧张,不要着急”之类。

“不理解我们医护人员辛苦的家长毕竟只是少数,也有一些家长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有些家长还跟我们医护人员相互加了微信,经常有互动,这也算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吧!”护士长隋琳说,正因为这样,即使再忙碌,大家的心都是暖的。

一晚上误吞事件发生两起

处方:家长必须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晚上9点多,梁黎黎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位五岁的女孩在量体温时将体温计咬破,误吞了体温计中的水银,父母发现已是两小时以后,正万分焦急地赶来急诊。诊室内,女孩的精神状况倒还不错,父母却显得极其焦虑。梁黎黎先让孩子服用牛奶,以减小温度计中的汞金属对胃黏膜的损伤,随后让小患儿留院观察。“孩子太小,也没办法采取其它措施,所幸吞下的汞量非常小,希望孩子没事。”

让护士长隋琳印象深刻的是,几天前的晚上,一位妈妈送孩子来看急诊,说孩子趁她不注意,喝了放在卫生间的洁厕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母亲发现以后,为了确认喝洁厕剂有没有伤害,自己也喝了一口。“对于妈妈的紧张,我们能理解,但是家长这种‘试毒’的方式实在没必要。最后,这位家长在将孩子交给儿科急诊的医生后,自己也去挂号看病了。不过所幸后来经观察,母子都平安。”

“这类突发事件太多了”,隋琳告诉记者,有误食爷爷奶奶的降压药的患儿;误吞玩具汽车零件的患儿;还有父母在跑步机上运动,结果孩子也跟着爬上跑步机后摔下去,十根手指全部损伤……

隋琳说,这些突发事件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家长必须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已经来到医院就医的患儿家属,应该信任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延误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

经常有人一天跑三次医院

处方:八成患儿其实不用来看急诊

“孩子已经39.1℃了,你们怎么还给她捂这么多衣服?快脱了!”“我们怕孩子冷!”听到这样的回答,医生还是哭笑不得。隔壁诊室,一位母亲抱女儿冲到挂号窗口,体温计一测,40.5℃。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上阵陪她来看病。小小的诊室里,挤满了她的家人。医生都着急了:“都烧到41℃了,把毛毯扯了,脱掉外面的衣服,家长出去几个。之前吃降烧药没有?先吃美林布洛芬混悬滴剂。”

护士长陶蕾告诉记者,儿科急诊有明确的收治范围,但在夜间急诊,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基本就是“发烧、感冒、喉痛”——父母心里都急。

“我外孙体温又上来了!”王阿婆抱着4岁的外孙小君,冲进急诊,这是孩子今天第三次来医院了。“有些患儿家长没有经验,白天在医院治疗后,晚上回到家,体温一高就赶紧又往医院跑。”医生告诉王阿婆,如果白天孩子经过治疗后体温降下来了,晚上回家体温有反复但孩子精神比较好的,可以在家观察,也可以避免来回奔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陶蕾告诉记者,“有的孩子脸上有湿疹,家长也带他来看急诊。这个其实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在陶蕾看来,至少八成左右的孩子并不需要来看急诊或者到三甲医院就诊,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社区医院或者普通门诊看病。“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分流。”陶蕾笑称,媒体宣传还是有用的,小患儿已经开始有往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分流的趋势。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