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早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大学生公共视觉作品双年展开幕

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22日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缤纷的作品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敏感度。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即日起至明年1月22日,由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青年倾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在上海设计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选择玻璃等新材质,用3D打印、声光电等新技术,遇上互联网时代的“90后”艺术家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敏感度。

双年展集齐雕塑、装置、多媒体艺术

红黄蓝头冠,循环旋转的尖角铺满头冠,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组成了《新娘》作品。如果说这类作品不好理解,那作品《1.8方》呈现的就是学生“宅在宿舍”的状态,以床为框架,墙上、书桌上放满了创作者的生活用品,外部刷成白色,内部保留彩色,展现一种生活空间。

走进以“青年倾向”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能感受到大学生对艺术的表达。据悉,这一双年展是集公共艺术、雕塑、装置、多媒体艺术的全国性大学生公益展览,自201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本届展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52所美术和设计类院校的投稿作品共计1163件/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艺术领域中的新探索、新观念,主张新材料、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最终,105位学生87件/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参加展览。

据介绍,获选作品凸显青年大学生的艺术探索与思潮,注重作品工艺质量与艺术、学术价值,强调作品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作品和公众的互动性。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允浩就带来了作品《星空展翅》,在二楼展厅的尽头,一对镜面翅膀悬挂在墙上,当观众走近展品时,镜面中出现自己,也像是长出一对翅膀。

这一作品耗费了他一个月的时间,选取了镜面不锈钢材质,“90后”的他想要展现真实的自己,“我们面对镜子时,会正视自己,坦诚面对自己内心。希望通过翅膀让每个人展翅高飞。”

“90后”更会运用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

展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5名。评审组专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博士在介绍本届获奖作品时表示,互联网时代涌出海量资讯,“90后”青年艺术家从互联网上得到了广阔的视野,在创作中他们更擅长声光电、3D打印等新技术的运用,展现了对科技的敏感。

就如此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盛夏》,作者为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余康。他选择用机械运动的方式展现了休憩着的缓缓挥动翅膀的昆虫,“他选用了动态雕塑,引入了电和声音,与传统静态雕塑理念来说有很大的突破。这样的创新开拓也使作品有了一定的公共性。”孙振华说道。

此外,在材料使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此次二等奖作品《虫洞》使用的就是玻璃材质,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屠娟尝试在玻璃艺术中解读虫洞原理,这一作品也耗费了她半年时间。孙振华表示,在传统雕塑中很少会使用玻璃,而“90后”们敢于大胆尝试。

雕塑家余积勇对此也很认同,他表示,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各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他们可以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变化的敏感度很高,大学生参与的艺术类作品创作也从写实、纪实逐渐变得更有创新力。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1月22日,参加展览的作品均由普陀区永久收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