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褚绍唐诞辰105周年 褚君浩院士追忆父亲 不做浮萍做乌鱼,小家大国皆地理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褚绍唐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举行。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为纪念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绍唐先生(1912-2004)诞辰105周年,“褚绍唐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论坛”前天在华东师大举行。各界人士齐聚师大,共议地理教育、历史地理、徐霞客研究的学科发展。褚绍唐先生铜像在学校地理馆前揭幕,先生次子褚君浩院士追忆自己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走上科学之路的过程。他回忆到,父亲常常说:“不要做池塘水面的浮萍,要做池塘水底的乌鱼。”这样朴实无华、默默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是对子孙后代最深刻的教育。

严师出高徒,褚绍唐先生也用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良好家风,鞭策着家庭每一个成员不断进步,培养出了科学家儿子: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褚君达。

自十多岁起,褚君浩院士就看着毛主席雕像背后的地理馆建设起来,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在师大校园河流中游泳,与中国人口地理学开创者胡焕庸的儿子一起打弹子,因为家中常有同门师生来访,他也认识地理系几乎每一个人。

作为小儿子,父亲给褚君浩最日常的印象就是在台子上不停伏案读写,在家中与学生们讨论地理教研,他的身教远远大于言教。小时候父亲带他仰望天上的月亮,介绍星星、月亮和太阳,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他对子女并不直接说教,但有一句“言教”,褚君浩至今不忘:“你不要做池塘最表面的浮萍,那么轻薄肤浅;你要做池塘最底下的乌鱼,扎扎实实,又大又壮。”

在小辈眼中,父亲正是许多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爱国家、爱科学、爱事业’。”高中时代,褚君浩写了一篇“关于相对-绝对时空观的探讨”的学习札记,“2万字,父亲帮我用针和线装订起来,针尖刺痛了他的手掌。”

在德国的时候,父亲经常鼓励他安心研究,又时时提醒要回国报效祖国,母亲在信上还加写一句“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是祖国,祖国最美好的地方是华东师范大学”。“父亲对子女孙辈每取得的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感到欣喜,鼓励大家踏实勤奋,为祖国多做贡献。”

“父亲一生淡名泊利,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在他93岁那年,还辛勤地编辑出版了《吴俊林学长怀念集》,完成了《孔子年谱研究》,整理了自己从1960到2003年间所写的诗文,汇集成《屺叟随咏集》。父亲睿智博学,识古通今,学识风范,事业功德,永远为我们所敬仰。”褚君浩如是感慨。

[人物简介]

褚绍唐于1912年4月11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屺亭乡花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年仅15岁的他考入暨南大学高中师范科并于1930年提前进入暨南大学。1933年9月,褚绍唐任暨南大学附中专职地理教员,从中学到大学,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地理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

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后,褚绍唐任职于地理系,是建系最早的五位教师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所著的《新中国地理》一书,与解放前的各种旧的地理书籍相比,无论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编写的体系上,还是在编写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在当时广为流传,并被译为俄、日文发表。

1956年新中国颁布实行了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褚绍唐为大纲制定的成员之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尔寿先生等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育目的任务、课程课时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地理教学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而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上海没有高中地理教科书,褚绍唐先生又借鉴国外经验,编写了反映地理学发展新成果的教材,对振兴上海高中地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1982年被授予全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其诸多弟子则在各自领域成为知名专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