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为逝者留住人生最后的尊严——记上海工匠宝兴殡仪馆入殓师徐军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徐军在石膏模型上练习。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电影《入殓师》曾让无数人知道了这个特殊的职业。其实在上海也有一群出色的入殓师。

“2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工人,但徐军已经是工匠,为了磨练技术,他甚至连命都不要了。”“拼命”是同事对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化妆组组长徐军的评价。

1996年进入宝兴殡仪馆工作,那时化妆师还是一个小众的职业,但那时才27岁的徐军却走了少数人走的路。

徐军的一位同事调侃说,自己是1997年入行的,只比徐军晚了一年,但20多年过去了,徐军成了工匠,自己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下苦心。“2002年,我和徐军等人被单位外派到加拿大学习国外先进的殡葬整容防腐技术。我每天上完课就回去睡觉了,他则在宾馆刻苦学外语,连吃饭的时间都在看书。还有一次,在一起车祸中,两位女孩不幸遇难,我们忙活了半天去休息了,醒来一看徐军还在忙,他在为女孩一根根种眉毛,希望能尽可能恢复女孩生前的容颜。”

从学徒到行业里最年轻高级工,徐军只用了短短4年。经他着手处理的遗体难以计数;无论难度多高,他都会让逝者留住人生最后的尊严——以完整、安详的遗容出现在追悼会。

徐军的精湛技术在全国各地的殡仪馆中小有名气,经常有外地同行不远千里来找徐军学习技术或请求外援。2008年8月,宝兴殡仪馆收到来自广州殡仪馆的求助信息,要立即处理一具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根据传真过来的照片上看,遗体已经高度腐烂,下肢损坏。领导找到徐军后,他连夜出发。

当时正值盛夏,当地气温高达40℃,存放遗体的殡仪馆设施简陋,遗体腐败的情况极其严重。没有灌注的容器,他就用大号可乐瓶代替;一边不停地添加药水,一边对血肉模糊的下肢进行缝合。尸臭味、药水味,再加上身上的汗臭味混在一起,令人窒息。当地的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休息,可徐军却拒绝了。在这种环境里,他足足坚持了3个小时。等他起身出来时,才发现浑身早已湿透了。看着恢复正常肤色和接缝好下肢的遗体,在场的人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几年前曾发生了举国震惊的客轮翻沉事件,船上载有400多位游客和船员,其中有上海籍游客数人。徐军作为系统内最具权威的遗体防腐整容处理技师之一被钦点为技术援助专家。事后,有一名家属给他写来了感谢信:“谢谢你,我女儿比生前还要漂亮。”

经过数天高腐遗体处理的现场操作,徐军和他率领的上海工作团队的精湛技术和敬业精神在工作组和同行中已是声名远播,每当遇到“疑难杂症”都要请“上海师傅”们亲自操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