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至今年底营改增在沪实施整六年

成效显著为经济转型注入动力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2012年1月,交通运输业(除铁路运输)及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率先在上海推开,至今年年底,营改增在上海实施已整整六年。青年报记者昨日从税务部门了解到,六年来,营改增从上海起步,到走向全国、覆盖全行业,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效,成为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亮点。而在“发源地”上海,营改增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2012年至2017年,营改增试点在上海覆盖近80万户纳税人,其中2016年5月新纳入试点的建筑、房地产、金融及生活服务四大行业试点纳税人41.8万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新增试点纳税人10.3万户。营改增试点以来,减税规模日益扩大,2016年当年即实现减税近840亿元,预计2017年减税规模将超过2016年,实现全面推开营改增税负“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

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集中的经济中心,上海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而伴随营改增的深入推进,本市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日渐明显。

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负责人表示,“受营改增外溢效应影响,本市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表现突出”。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在未实施营改增的2011年,本市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8%,而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接近70%,占比明显大幅提升,营改增为本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经济中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作为营改增试点的“探路人”,上海地区的局部试点并不一帆风顺。改革初期,由于试点行业较少、试点地区有限,部分企业的税负的确略有上升。但是,受到增值税自带“链条式抵扣”特性的影响,许多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反倒因此受益。

以上海裕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例,从改革初期部分业务税率上升、税负增加,至目前年均累计减负超过40万元,企业借营改增之力,大胆走出了运行模式改造升级之路,在进一步优化行业定位、提升服务的基础上,反而拉长了产业链,并依托服务的集聚效应和科技创新的力量,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

而在打通产业链条、消除重复征税的同时,营改增还有效降低了产业分工细化过程中的税收成本,大大有利于促进经济产能的升级改造和专业分工,鼓励和带动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