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众专家谈华语原创音乐剧发展之路

拥抱百老汇技术 打造自己的风格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每年春天,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季都在文化广场如约进行,而明年,它将迎来第七个年头。会有“七年之痒”?华语原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昨天,展演季的5部作品主创集体亮相,青年报记者也就此问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而得到的共同答案是:我们做音乐剧,需要拥抱百老汇,拥抱伦敦西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审美。

需要国际先进技术

明年3月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华语原创展演季的5部优秀作品,来自大陆和台湾,包括了《麦琪的礼物》、《高手》、《秋裤和擀面杖》、《隔壁亲家》、《时光电影院》,风格迥异却又都是行业内引起关注的作品。

在经过近七年的剧场经营之后,对于“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系列”,文化广场已从“提前预留档期、在场地租赁费用上做最大限度的减免、免费提供宣传平台、生产宣传内容”的单一平台提供者,转变成为原创作品汇集市场与观众,保持其制作活力的聚力者。对全国的音乐剧行业来说,这里无疑成了“航母”。

然而,近年来,原版引进大剧势头凶猛,原本还没完全成长的华语原创,能抵挡得住吗?是要走百老汇的路,还是要根据华语观众的特点,打造自己的审美观?这次来的不少主创,都并非第一次登陆文化广场的舞台,也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高手》导演兼词曲创作樊冲告诉记者:“我是拥抱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因为技术上是必须要学的,否则肯定要断层。不学百老汇,如何做唱段设计?你参照什么?音乐剧毕竟是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韩国和日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发展得那么厉害,其实一开始就是照抄,但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需要技术支撑。”

他举了个例子,即将在文化广场上演的“年末大戏”《律政俏佳人》:“7分30秒一个唱段,又有剧中的小狗突然跑来,你如何接上?这些都是技术上的讲究。”

来自台湾的《隔壁亲家》,讲述了台湾乡下的故事,制作人杨忠衡说:“我也拥抱百老汇,这跟华语原创是并存的概念,因为好的手法我会拿来用。”

不能只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是音乐剧方面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华语原创音乐剧10年前就在学百老汇,但现在随着德奥音乐剧、法语音乐剧的进入,很多音乐剧人发现,“原来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但他们的音乐和审美,不一定是中国人欣赏的”。

两位来自台湾的音乐剧人,也都表示,他们在学习百老汇技术的同时,还是坚守了自己的东西。杨忠衡说:“台湾音乐剧用本地音乐语言,大大鼓励了本地音乐剧发展的方向,《隔壁亲家》已经演了60场,成了台湾现代社会集成文化的代表。但它没有完全遵循百老汇和西区的规律,有人经常会说这儿不对那儿不对,但是观众很喜欢——只踩着百老汇的脚印,华语音乐剧是走不出自己的路的。”

已经连续三年以改编几米漫画登陆文化广场的台湾人力飞行剧团,这次带来了《时光电影院》,制作人张宝慧说:“我们剧院的人都来自文学院,所有歌词和戏剧格式,没有遵循百老汇和西区,而是把中文语境植入进去。十几年前做音乐剧时被质疑过,说我们的东西应该叫音乐剧场,因为不是百老汇和西区那种格式。但现在,台湾音乐剧种类非常多了,生态虽然还不大,但很有趣——不在规范里面,却有创作的活性。”

当然,做音乐剧,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仍然是绕不开的坎儿,而且樊冲也表示,“现在的百老汇也在发展,不是只有大腿舞和闹腾,已经回归人文、回归社会题材了”。对此,费元洪表示:“樊冲说的格式,是需要学习的,百老汇是不教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长期熏陶的、自然而然的东西。而我们常识性的东西是不懂的,不能把无知当无畏。就像写作文,不是只看哪个名家的,而是要看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之后,写出自己的风格。文化广场现在有各种类型的音乐剧,我们最后是发现,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