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名家手稿收藏热背后的冷思考

写作趋向“无纸化” 有作家为利刻意“制造手稿”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如今手写已逐渐被电脑写作所替代。

最近在几场拍卖中,一些名家的手稿又卖出了天价。随着近年来名家手稿市价水涨船高。让人愈发关注作家手稿作为一种珍贵艺术品而存在的价值。但如今,作家中十有八九已经改用电脑写稿,实现了写作“无纸化”,连笔和纸都不用了,当然也就没有手稿了。但是看在手稿越来越值钱的份上,一些作家却动了歪脑筋。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现在对于作家手稿来说,如果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似乎还显得力度不够。几张稿纸,寥寥几个字,动辄就拍出几万、几十万。最震撼的是几年前茅盾的一份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最终成交价高达1200万,几乎到了一字万元的地步(这并不是书法,只是手稿)。名家手稿价格屡创新高的背景是手稿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老作家留下的手稿有不少已经捐给了文学机构,留存在世上也就这么几份,而年轻作家又几乎清一色是电脑一族,没有了电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所以手稿是越来越少,近乎绝迹。

最近,著名出版人赵强的一篇《渐行渐远的作家手稿》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赵强说,作为出版人的眼福之一,就是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作家文稿。但是近几年由于手写的作家越来越少,他几乎看不到手稿了。所以他提出呼吁,“在有关部门对作家手稿进行抢救之际,我们的一些作家,是否也有意识地保留一下自己的手稿,也就是有的作品,也可以手写进行,然后再打到电脑上留存。因为手稿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留下手稿,也就是留下一个弥足珍贵的创作记忆和文化遗存。”

赵强的方案其实也就是希望作家能够回归手写时代。据青年报记者了解,看到手稿价格水涨船高(有时远远超过作品本身的稿酬),同时也认识到手稿的文物价值,一些作家已经开始有意回归手写。但是回归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当。有一位作家私下对记者说,用电脑写了十几年,已经很习惯了,现在突然要手写,字不仅不再那么好看,而且竟然还发生提笔忘字的情况,让自己十分难堪。

相比之下,另一些作家正在刮起一股“制造手稿”的风潮。所谓“制造手稿”,就是为了手稿而手稿。南京作协副主席鲁敏虽然从来只用电脑写稿的,但是她对青年报记者表示,有藏家就怂恿她把存在电脑里的那些作品手抄一遍,他们要的就是这手抄稿。这种做法被鲁敏拒绝,因为在她看来这就是“伪作”。可有的作家并不管这些。既然回归手写之路如此艰难,那就依然用电脑写,然后再誊抄一份,卖给藏家,以满足他们的收藏之心。记者最近就看到有一个作家的手稿在网上拍卖,叫卖得十分热闹。没听说这作家有手写的习惯,从手稿来看,字迹工整,但却显得有点刻意,似乎是“制造”出来的。这件事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书法研究学者倪文东认为,应该将“手抄稿”和“手稿”区别对待,“任何一件手稿,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创作出的特定的作品,它蕴含着很多信息,能够看到作家思考的过程和创作的经历,是研究作家创作生涯的重要材料,所以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而手抄稿只是誊写,应被视为作家的书法作品。如果作家自己将‘手抄稿’当‘手稿’买卖,恐怕就有欺骗的嫌疑。”

其实对于手稿,完全不必苛求。现在很多事情都很刻意,一刻意起来,手稿的审美还是文物价值都荡然无存。对于作家,最重要的还是把心思放在写作上,无论是手写还是敲击电脑,都是一个手段而已,写出佳作才是王道。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