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呵护癌症患者服务还需专业化 医院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让志愿者付出之余学到更多知识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志愿者为患者爱心编织。受访者供图

“我们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他们,就是希望这些患者可以感受更多的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大二学生小高说。在肿瘤患者中,逾超过一半的的肿瘤患者存在焦虑、疲惫感、不确定感等多种类型的心理障碍,且贯穿生病的全过程。而这些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去用自己的服务去关爱他们。

“在这里,志愿者已经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要耦合剂,他们既是活动的策划者,更是医院病区温度和暖意的创造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昨天举行的“国际志愿者日”表彰大会上,顾文英副书记说,因为多了这些志愿者,在肿瘤医院,除了消毒水味,还有四季如春的暖意和爱意。而为了让志愿者的队伍更加专家化,医院社工部宣布启动一项“通识+专题”的肿瘤专科医院志愿者培训课程。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大二志愿者谈感悟:越到终点他们越需要被爱

志愿者小高是复旦大二的一名社会学系的学生,一个偶然机会来肿瘤医院做了志愿者,来了之后却发现,在肿瘤医院,志愿者的爱显得尤为重要。

“做这样的志愿服务工作,你会感到恐惧吗?”当记者问她的时候,小高说,“相比恐惧,更多的是震撼。看到晚期癌症患者那样的无助,我担心自己帮助不了他们。” 作为临终关怀的一名志愿者,小高明白,他们无力阻止生命的消逝,但并非毫无影响——他们可以让病人在人生终点更加平和与安详。一段时间后,志愿者们开始学习发现病人们隐藏着的愿望和需求。

“相比一般的病人,这些癌症晚期的病人更需要关爱,”小高告诉记者,她曾经遇到过一位癌症晚期的老奶奶,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她就陪着这位老奶奶,告诉她虽然生病了但是依然美丽,家人是多么爱她,与她一起回忆曾经的幸福,感受生命的美好。慢慢地,老奶奶看到她由害怕到平静的转变,变得不再那么孤独无助。这位老奶奶临走的时候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和自己的姐妹拍张合照。于是,小高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她们精心拍了一组照片。当老奶奶拿到照片的时候,眼泪顿时夺眶而出。虽然老奶奶最后还是离去,但少了很多遗憾,这些志愿者的服务让她感受到了爱。“临终的患者特别需要人陪伴,他们有一种恐惧。他们能在他们临终的状态下陪伴他们,用专业的形式让他们感到安心、安慰,我觉得这就是志愿者服务的意义。”

“越到终点,患者越渴望被关爱。”小高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志愿者要做的,是将这种爱激发出来,让生者与逝者都少遗憾,所以他们努力用爱去温暖他们。在陪伴患者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有收获,因为他们能感受到患者对生命的珍惜。

志愿者曾是癌症患者 现身说法:癌症其实并不可怕

“80后”的漆女士曾经也是一名乳腺癌患者,但是在她结束化疗后立即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漆女士说,作为曾经的癌症患者,她知道患者怕什么,所以她希望用自身经历告诉患者,癌症并不可怕,完全可以治愈。

三年前,在一次检查中,漆女士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当时对这个疾病并不了解,只是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一下子就蒙了。”后来在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顾让漆女士从悲观在中慢慢走了出,相反她看到了更多人性温暖的一面。“除了感谢帮助过我的医务人员外,让我也感谢这次疾病,因为它让我知道了珍惜当下,感受到了人间处处有温暖。”漆女士说。

不久前,漆女士遇到了一位20多岁的年轻患者小李,小李几年前查出甲状腺癌,今年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位姑娘极其消极,两次在家试图割腕自杀。”漆女士就耐心和她讲自己的经历,从当初的治疗过程谈到现在生活的种种生活。很快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小李一旦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就会给漆女士发来短信,每次漆女士都是耐心地解答她的问题。除了和她谈心外,漆女士还给小李布置了一份作业,就是每天写三条感谢。“感谢老公的早饭,感谢朋友的电话,感谢姐妹的蛋糕……”写了足足一个月的感谢后,小李顿时开朗了,原来自己真的是被爱包围着,开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志愿者亟须专业化 肿瘤医院开设培训课程

但是,在志愿者工作中,肿瘤患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心理负荷也较大,这就给在肿瘤医院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肿瘤医院宣传(社工)部副主任汤燕明告诉记者,志愿者的服务在强调热情和奉献之余,更要有专业化的培训和成长体系管理。

今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已于12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特别强调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和促进措施作了全面规定,并且明确提出对志愿者的培训。

在昨天举行的“国际志愿者日”表彰大会上,医院社工部宣布启动一项“通识+专题”的肿瘤专科医院志愿者培训课程,并为8名学员代表颁发“录取通知书”。据项目设计者、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介绍,此项面对肿瘤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初具规模化和体系化,第一期拟招募培训50名志愿者,课程历时一个月。据悉,培训体系中的通识培训部分包括:基础医疗知识、沟通技巧、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服务礼仪等,共计14小时。专题培训主要面向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包括基本沟通技巧、资深服务经验及技能总结与分享、患者心理与社会需求等,共计22小时。

获知有此志愿者培训课程之后,来自妍康沙龙探视组的志愿者、手牵手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纷纷表示:“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完备的培训体系和能力提升计划,也能使他们很有收获,付出之余也能学到很多知识,这就非常好!”

与此同时,在当天举行的表彰会上,一支由医院宣传(社工)部牵头,由郑莹、顾雅佳、柳光宇、张剑、成文武五位教授作为“导师天团”的沪上首支肿瘤防治科普志愿者讲师团正式成立。过往医院中的医务志愿者都是以“单兵作战”或“打游击”的方式从事肿瘤科普工作,而在这个讲师团成立之后,医院宣传部(社工部)将整合各类社会需求和资源,并借助自己的宣传平台和外宣资源,让那些医院内有志于从事肿瘤科普的青年专家加入其中,在导师组的培训指导下,获得“科普讲师资格证书”,进而在其它行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之后进行听者反馈收集,最后交由导师组评审和督导,逐步形成持续改进且具有个人专属标签和特色的演讲团队。

[相关]

肿瘤医院志愿者年服务时间3万小时

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挂牌首批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着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成立五年来,医院通过与街道、高校、展馆等开展志愿服务共建等形式,不仅逐步形成了由一支院内医务志愿者和八支社会志愿者共2800余人的服务力量,年服务时间突破3万小时,还摸索出在团队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行志愿者自我管理和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管理机制。

据统计,2017年医院医务志愿者参加院内外志愿活动2356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4652小时。注册社会志愿者609人,共有8个社会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志愿者志愿服务达到4000余人次,总时长达16236小时,与2015年和2016年相比,服务人次年均增长200余次,服务时长年均增幅9%。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