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内原创科普童书为何乏人问津?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2017上海国际童书展昨天闭幕。儿童文学、图画书和科普百科被称为童书的“三驾马车”。随着科技的观念深入人心,科普百科类童书这几年持续升温。但是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原创童书早已是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国内原创的科普童书却不多,优秀的则更少。这折射出国内原创科普童书创作机制的问题。

今年童书展两位科普作者吸粉无数。一位是挪威太阳物理学家保罗·布雷克,他带来的作品是《我们的太阳》。一位是美国艺术家米莎·布莱斯,她在中国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咿咔看书”上发布的动画科普书《生命——万物不可思议的连接方式》,早已是“网红书”。这些科普作者有一些共同点,其一都是图书“圈外人”,都有本职工作。保罗·布雷克是世界靠前知名太阳物理学家,挪威航天局顾问,研究太阳已经超过20年。而米莎·布莱斯其实是一个建筑学家。其二,他们以圈外人的身份在圈内的很有名。比如到了上海,会受到家长和孩子如见明星般的欢迎。

这本身也就在说明科普童书的火爆。但青年报记者在童书展上发现,现在热销的科普童书,几乎清一色是引进版童书,国内原创科普童书有是有,可是数量不多,更乏人问津。现在原创童书如火如荼,国内原创科普童书却如此冷清,着实让人意外。有人将此归因于国内科普童书制作观念的差异。相比国内原创,引进版科普童书可谓够酷够炫,牢牢抓住孩子眼睛。《生命——万物不可思议的连接方式》在咿咔看书上以“动画书”的形式出现,画面会动,还配以音效和交互,这当然就很抓人(咿咔看书已与上海美影厂、接力出版社等签订独家协议,目前收录400多本动画书,年底将扩充至1000本)。相比之下,国内原创的科普童书形式比较单一,说教意味浓。

当然还有另一些观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仍在坚持为孩子写科普。他对青年报记者说,中国其实不缺写科普的人才,但缺推进科普创作的机制。科普童书版税之低,实在打击作者积极性。“我写了一本科普童书要用一年时间,办税10%,一本书大概也就赚个8000多元,我现在在外面讲课,一次就有1万元。”焦教授说,他现在写科普童书都出于一种“责任感”,因为自己有一个爱读科普的小孙女。

在版税一时半会儿没法提高的现在,就尤为需要呼唤一种责任感。保罗·布雷克对记者说,其实国外科普童书作家的收入也并不都是很高,相比自己科研的本行,这点收入不算什么。但是为孩子写作是快乐的,为孩子写作也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就凭这一点,就应该坚持写下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