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他被誉为“花菜界袁隆平” 因为他打开崇明花菜新局面

让农民多赚点 让市民吃好点

青年报见习记者 钟雷

    黄成超在地里测量花菜的尺寸。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被誉为“中国花菜之乡”的崇明,花菜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但过去,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当地菜农:花菜种子都得从外地买,质量也无法保证。1989年开始,“本土科学家”黄成超为了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花菜种子一头“扎”进了花菜地里。在他的努力下,崇明土地上的花菜出苗率提高到98%,亩产翻了近一番。面对赞誉,他却摆摆手:“我哪算什么科学家,就是个农民。”青年报见习记者 钟雷

投身田间填补“本地优质种”空白

“这些是松花菜,口感很好销量很大。那些是上过太空的种子种出来的花菜,现在也投入杂交育种了。”走在花菜地里,“回到主场”的黄成超介绍起花菜时如数家珍,并不时俯身,掏出卷尺测量花菜植株的尺寸,查看长势。在崇明的菜农间,崇明花菜研发中心主任黄成超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在农民们口中,他是鼎鼎有名的“花菜界袁隆平”,而说起这个名号的由来,则要回溯到二十多年前。

1989年,还在崇明中兴镇农业科技站工作的黄成超听到身边不少农户抱怨外地买的花菜种子质量不好,出苗率也不高。原来,崇明虽然有着数万亩的花菜种植面积,但由于本地种子质量差,只能一直从浙江、福建等地进口种子,但外地的种子又不耐冻,一来就水土不服。“当时就想培育出优质的种子,让农民多赚点钱。”这一年,黄成超开始尝试花菜杂交制种。

说到杂交制种,最大的难点在于亲本提纯。简单来说,首先得找到适宜在崇明种植的花菜,其次必须在培育出的花菜中找到优质的花菜“爸爸”和“妈妈”。而他们杂交“生出来”的孩子,还需要试种三年,以检验性状是否能稳定保持。最后,在试验田里培育出来的种子还需要让农户试种,以检验花菜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

最初的是三年里,实际育种中问题频现,让黄成超一度动了放弃的念头。据他回忆,那几年他每年试种的花菜品种组合都至少有几十种,最多可达几百种,光是给品种编号就能耗掉大半天。但很多时候,第一年杂交培育出来的花菜不错,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却发生了变异,性状没能保持,这让他很受挫。1993年,他选择中断自己的研究,一度离开了花菜地。

在停止研究的一年里,眼看着崇明花菜种植面积一点点扩大,黄成超反倒陷入了更强的心理斗争。“大家都在种花菜,我就觉得不研究不行。”几番思索下来,他重新踏入花菜杂交育种的试验田,日复一日地骑着破旧的电瓶车穿梭在乡间小路,拿着农具蹲在花菜地,用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下每日的植株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黄成超终于打开了“崇明花菜”的新局面。

杂交种子产量翻番引菜农抢购

经过数百次的试验,黄成超最终完成了崇明花菜种源的收集与提纯复壮的工作,大幅提高了崇明花菜常规品种的纯度,有效扩大了崇明花菜的良种覆盖率。他先后选育出崇花1号、崇花2号、崇花3号三个杂交花菜新品种,并于2006年10月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随后在2010年,又有两个品种也通过审定。近年来松花菜由于口感较松脆,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干锅松花菜更是成为饭桌上的常客,黄成超趁热打铁,开始着手松花菜种子的培育。他说,如果一切顺利,四五年后,市场上就能看到“崇明牌”的松花菜。

黄成超培育出花菜种子的消息很快在崇明传开,不少种植户前来抢购,黄成超却因此多了不少“快乐的烦恼”。2013年6月,黄成超把刚收的种子装袋、编号,然后统一晾晒。但他晒完回收时一数,却发现少了好几袋。不久,黄成超在集市上看到了贴有标签的花菜种子,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有人偷偷从晾晒场“顺”走了几包花菜种子,还借着黄成超的名声叫卖,很是抢手。知道此事的同事一度打趣黄成超:“以后咱注册一个商标,就叫黄成超得了,大家就认你。”

不仅当地的农民认准了黄成超,岛外的客户也慕名而来。过去都是崇明菜农去外地买种子,现在反倒是外地的菜农来岛内求购种子,说起这样的变化,当地的种植大户谢元星嗓门一下大了不少:“现在别人的种子卖不掉,黄主任的种子卖得掉,这就证明他的品质好。”如今,黄成超培育的花菜种子出苗率可达98%,高出过去近20个百分点,亩产量更是从过去的1000-1500斤一举提升至2500-3000斤。

2013年,崇明花菜研发中心生产的700斤杂交花菜种子供不应求,为了让所有采购方都能买到种子,黄成超只好进行限购。尽管很多采购商主动加价,甚至还“走起了关系”,但黄成超坚持:“我要照顾到所有菜农。菜农信任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凭借在花菜杂交育种上的成就,黄成超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称号,并于201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提起“花菜界袁隆平”这个称号,他却说:“我就是个农民,只上过两年非全日制的大学,哪算什么科学家。”

1960年出生的黄成超今年已经57岁,虽然对花菜制种事业热情不减,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如今,黄成超最大的梦想就是收个徒弟。“花菜种子从研发到最后成熟投产,少则六七年,多则十数年,很少有年轻人能耐住这份寂寞。”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能有年轻人接手自己的工作,让研发中心的花菜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