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春新动能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昨开幕

中华学子各显神通一展创新风采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挑战杯”开幕式现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昨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体育馆开幕。入围决赛的755件作品将在全国“挑战杯”的舞台上一展创新风采。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来说是起点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代表,竞赛合作方代表以及其他相关负责人出席。“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评委会成员,上海市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团委、各高校师生代表,港澳台及海外高校师生2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在讲话中指出,“挑战杯”竞赛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契合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关注。自1989年至今,竞赛已走过十五届发展历程,孕育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展示了中华学子创新风采,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贺军科强调,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愈发清晰,将伴随当代大学生人生奋斗的黄金时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难得的人生际遇和机缘,是必须肩负的时代重任。

贺军科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他希望同学们放宽视野,瞄准国际科技发展最前沿,勇于攀登世界科技成果最高峰;始终保持紧迫感和不断锐意创新的前进姿态;充满志气和自信,潜心基础研究,奋力摘取科学殿堂中的璀璨明珠。以今天科技创新的小探索为起点,努力成就明天创新创造的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当代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致辞,热忱欢迎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各地青年英才,并预祝本届大赛圆满成功。金东寒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感谢大家的到来,以及社会各界对“挑战杯”竞赛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刘先林、王华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陈凯先通过视频、题字等方式为参赛同学们送来了亲切祝福。各主办单位代表集体点亮会徽,一同启动第十五届“挑战杯”终审决赛。

314所学校75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开幕式以“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为主题,生动演绎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青年大学生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勇于挑战、科技报国的志向和情怀。

开幕式展演了由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市西中学、上海市手拉手艺术团等多家单位表演的合唱《我爱你中国》、舞蹈《跃动上海》、主题歌《青春之光》等节目,将海派文化元素、青春元素、科技元素、时尚元素贯穿于各环节中,展现“挑战杯”的历史沉淀、精神文化、发展成就和青年创客的精神风貌,引导和激励当代中华青年学子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4万观众,通过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观看开幕式网络视频直播。

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自启动以来,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200多万大学生参加了校级竞赛。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初评和复审,共有314所高校的75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本届“挑战杯”竞赛开创了自1989年举办以来的多个“首次”:首次构建了“1+2+X”的综合赛事体系,在主体赛基础上,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专项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挑战营,以及科技创新系列配套活动;首次将台湾地区26所高校纳入“挑战杯”竞赛框架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次系统梳理近30年来“挑战杯”育人成果、办赛机制、综合效益;首次开辟优秀项目创业落地绿色通道、举办创新人才招聘会;首次组织“挑战杯”宣讲团走进中小学宣讲,设立高中生展台展示低年级学生创新风采。

决赛期间,还将举办创新人才专场招聘会、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社会开放日、“紫荆谷”两岸四地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高端论坛、“一带一路”青年沙龙等活动。

[花絮]

曹鹏指挥齐唱国歌最动容

观看了开幕式后,很多师生都用了“水平高”“灯光酷炫”“太精彩”来形容。

当93岁高龄,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顶级指挥家曹鹏一身白色衣服出现在现场,指挥全场齐唱国歌时的那一刻,让现场观众十分动容。

来自中北大学大四学生杜雨婷说,她全程都在注视93岁高龄的曹鹏老师,他的那种激情不亚于青年,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传承,也和“挑战杯”的精神十分契合。“当全场高唱国歌时,真的十分感动。”

同一项目组的大二学生杜邦力则对全场挥舞着的校旗印象特别深,现场的气势让他十分震撼。当全场的校旗飘扬,大屏幕上也打出了各个高校的校徽,他不停地在找自己学校的旗帜和校徽,有一种为学校而战的荣誉感。

杜雨婷介绍,就在今天他们将带着研究了2年的项目《基于可控可重构并联、机构的纸盒包装机》站上全国“挑战杯”的舞台,为此他们提前一天来到上大,却还没好好看过上大的景色,“期待能赛出好成绩,之后也能游览上大校园,看看上海。”

旗手、志愿者们很累很快乐

昨晚8点半,距离开幕式结束已经过去半小时,上大学生小廖和小覃穿着开幕式上旗手的白色服装走在回寝室的路上。他们并没有上场挥舞校旗,而是作为旗手替补,全程在舞台前侧看完了开幕式。

在此之前,作为旗手的两位同学参与了不下十次的排练,最长的一次从下午一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七八点,挥舞着印有“挑战杯”的旗帜跑动,还要练习阵型,累并快乐着。

这次虽然在最后一刻成为了替补旗手,但小廖却不觉得遗憾,他觉得就算是观众也是一名“挑战杯”的参与者,“感受到 ‘挑战杯’的盛大隆重,校园里聚集了全国的创新精英,真正感受到了一股创新的动力。”

在开幕式外,还有一群穿着统一“挑战杯”衣服,坚守岗位的志愿者。

昨晚7点半,在开幕式所在的体院馆二楼的各个入口都有2位志愿者守在门边,他们与开幕式只有一门之隔,却不能进场馆欣赏精彩的节目。

守在南3门的志愿者小刘是上海大学社区学院的大一学生,昨日下午5点左右,作为开闭幕式志愿者的她就早早到岗,手里举着“挑战杯”的旗子,做起了引导服务。“东1门、东2门直走,南3门往这边走。”面对源源不断走进来的嘉宾,她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站在门外,听着里面开幕式传来的音乐,小刘有些羡慕和向往,但却没动摇,半小时后他们就将轮班。能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挑战杯”中,让这位生于1999年的大一新生十分自豪,在她看来,“挑战杯”充满了青春、创新的元素,同样意味着挑战。“希望在我的大学生涯里也有机会参与到挑战杯中,用创新项目迎接挑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