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地多所高校“禁”外卖 师生呼吁改善食堂就餐环境和条件

沪高校用美食吸引学生回流食堂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高校用美食吸引学生主动回流食堂。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外卖成为不少人解决一日三餐问题的首选。广西外国语学院对此公布了一项外卖禁令,引发热议。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外卖盛行的当下,上海高校大多并无此令,相反,高校后勤正以更多样和更用心的美食吸引学生主动回流食堂,其效果正越发显现。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食堂就餐率今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事出有因

校园禁外卖为学生好?

学生和学校“吵”起来了

广西外国语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外卖禁令,引发同学们热议。通知称,11月1日起,为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卫生,学校将禁止外卖及一次性饭盒、塑料打包袋进入宿舍。

消息一出,便有学生在网上吐槽,“今天中午去学校食堂吃饭,像春运的车站购票窗口一样”。不少学生认为,禁令出台了但食堂设施并没跟上。

对禁令的出台,校方解释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强环保意识。据称,有的学生特别是当天没有课的学生,窝在宿舍里玩电脑打游戏、追剧,吃饭问题就通过叫外卖解决,养成慵懒的习惯。

事实上,除了广西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高校陆续出台了禁止外卖、打包食品进校园的禁令。比如,都市时报记者今年5月走访了昆明12所高校得知,有10所高校禁止外卖车辆进入校园;江西南昌理工学院对全校学生、校内所有食堂和食品经营店下发了一则通知,自9月22日起,要求校内所有食堂及食品经营店,一律不得提供和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并严禁外卖进校;2016年7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武汉地区的高校,也都纷纷划立了“禁区”——限制外卖车辆进入公寓区。

为了限制学生订餐、送餐,还有高校后勤贴出了奖惩机制。大连财经学院后勤集团曾发出通知,各公寓如发现订餐、送餐的同学,将给予该同学所在寝室断电3日的处罚。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从官方给出的理由看,无外乎外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使用一次性餐具引发的环保问题,以及外卖人员骑车进校园引发的交通、治安等问题。

“学校禁外卖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学校的食堂生意受损,二是不愿承认自己学校食堂的饭难吃。”这一观点得到许多支持点赞。如果反过来考虑学生为什么喜欢点外卖,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学校食堂设施跟不上,食堂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不匹配,引发学生用脚投票。

许多师生呼吁,一味禁止外卖而不思考如何改善食堂就餐环境和条件,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的懒政如出一辙,与其一刀切地禁止外卖,校方不如着力改善食堂,提升食堂吸引力,真正地服务好广大学生。

记者调查

外卖虽盛行 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愿以校园食堂就餐为主

外卖虽然盛行,但在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的上海高校学生中,80%以上的受访者还是愿以校园食堂就餐为主。

华东政法大学2016级金融学学生杨书勋说,食堂物美价廉,味道也不错。在她看来,选外卖也要花很多时间在APP上挑挑拣拣,而外卖一叫,就会吃很多,还要考虑之后的减肥问题。“食堂10元左右可以吃得很好,外卖的话还要一定的量起送,一个人的话,还是食堂好。”华东师范大学虞天意说:“我叫过外卖,但是没有在学校里叫过外卖。”她觉得,总是不出宿舍,连吃饭都不走动肯定不利于健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小宋则说,她和室友一般只有周末选择“宅”宿舍的时候才会叫外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高校后勤通过不断的革新,正以更多样和用心的美食吸引学生主动回流食堂,其效果越发显现。同济大学饮食负责人富琴军透露,同济大学这几年就餐率保持在86%左右,今年反而上升了3个百分点。“我们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今天,依然保持2006年的菜价体系,后勤集团也不断优化为师生服务,采用多样化餐饮服务体系,有小炒、自选、清真、大排档等各类食堂。”

无独有偶,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餐饮营业额当下也有大幅提升。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胡宝林透露,大幅提升的背后,与培育饮食文化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也与社会餐饮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分不开。“奉贤校区的所有餐饮单位,无论是自营还是社会餐饮企业托管,大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胡宝林说道。

家乡菜、传统节日为切入点 以饮食文化滋养大学文化

青年报记者获悉,华东理工大学从2016年起,奉贤校区餐饮工作的重心在于着力培育华理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作为推进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助推器,以饮食文化来滋养大学文化。家乡菜、传统节日、后勤品质生活节成为三大切入点。

“十佳创新菜”“十大家乡菜”“五大特色小吃”“舌尖上的华理之迎新:老家味、新校情”……通过打家乡牌,既缓解新生的思乡情愁,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又获得家长和外校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

免费元宵、粽子、带校名LOGO的月饼……如今的传统节日,也成为各大高校争奇斗艳的“秀场”。到了清明节和冬至,还有学校会适时推出青团和水饺,都大大温暖人心。

此外,安全培训演练、食品安全宣传、邀请学生参观后厨、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的推出,目的也是在于倡导食品安全、促进规范操作、提升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模式,让学生知道食堂是可信赖的地方。

就在上周末的首届上海大学生美食节上,主办方还专门展出并发放上海高校“六T”(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食堂手绘地图,向学生直观地介绍和展示本市高校餐饮管理水平。据悉,2010年以来,本市高校持续开展“六T”实务现场管理达标食堂评选活动,截至2016年底,全市90%的高校积极参与“六T”达标食堂评选活动。而今,“六T”食堂已经成为上海高校后勤闻名全国的一张名片。

开设夜排档、举办美食节 沪上高校食堂不断推陈出新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现有各类高等学校68所,在校学生63万人,再加上非全日制学生共约80万人,随着上海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沪高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数十个民族,独生子女占到65%,新形势对高校餐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高校有各类学生食堂400余个,每天为成千上万的师生提供一日三餐,菜品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这么多的品种要想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并非易事。

高校的菜品创新不是指另辟蹊径、开创出“空前绝后”的菜肴来,而是在继承传统菜品制作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餐饮流行新趋势,以及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秉承新、奇、特、实、便、营养的创新原则,在食材、调味料、烹调技法、菜品造型、盛装器皿的选择上进行大胆的改良和完善。它是对传统烹饪制作工艺进行科学合理的再设计、再创作的过程。

“菊花鱼”“玉米炒葡萄”“灯笼鸡米盅”“墨鱼汁海鲜饭”……这些广受师生追捧的创新菜中,创新性、色香味、推广性、合理性和易操作性是这些菜品的共同特性。从价格来看,3元到6元是主流。

高校后勤纷纷表示,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创作出营养全面、好吃不贵、工艺简单、易于操作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菜品,从而达到原料方便易得、制作较为容易、感官性状良好、注重营养保健、具有推广价值的效果,唯有如此,才能拥有生命力,继而流传开来。华东师大一道“玉米炒葡萄”就是从2013年推出至今依然“网红”的菜肴。

开设夜排档、与友校互换大厨、举办全市范围的高校美食节,上海高校食堂“脑洞”不断出新,也让许多同学们感叹:“去食堂吃个饭,有时感觉是像去‘秒课’一样刺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