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工匠心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图/文

    赵斌用玻璃片修正误差,每刮一下的深度都要严密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为了避免用力导致手套滑落,队员用胶带固定。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还特意请来老师傅现场指导。

    训练时一弯腰就是两个半小时。

    队员们除了实践操作外,还要攻克理论考试。

摄影手记

近日,于上海举行的国家电网公司2017年输变电工程质量工艺技能竞赛上,国网上海电力参赛队伍获得高压电缆头制作专业团体第一名,参赛选手赵斌还夺得个人金奖。由上海电力4名小伙组成的上海队还从2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高压电缆头制作专业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

赵斌比的项目叫做“110千伏电缆终端制作”,听上去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为一根直径70毫米的电缆进行误差修正。“必须用玻璃片轻轻地刮,每刮一下的深度都要严密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赵斌告诉记者,就是这项看似不起眼的技术,没有十几年的工夫是不可能做到的。

能从70多名国网电缆接头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誉的背后,赵斌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赵斌介绍,像这个项目,训练时一弯腰就是两个半小时,在40℃的气温环境下还要用液化气枪对封铅进行烧化加工,做一会儿,衣服就能拧出水来。

“80后”杨勇诚也是这支冠军队伍中的一员,是队伍的中坚力量。他告诉记者,为了磨炼技术,他们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训练,除了实践操作外,还要攻克理论考试。团体赛成员夏军和余建华告诉记者,训练从早晨七点半开始,要持续一整天,有时晚上还要加练。电缆工对于技术要求特别高,“这种精细度和医生拿着手术刀做手术是一样的。”他们说,有一次施工,为了确保精细度,他们甚至打着手电筒,用放大镜在绝缘体上清除每一粒灰尘。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提高,团队还请来了老师傅手把手传授,但如今,这些技术冠军也不得不感叹传承的困难。技术工人要有一颗匠人精神,却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新进青年员工有本科生、研究生,学历上去了,对于技术操作的追求却似乎在下降。“感觉有了设备,会电脑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赵斌说。

在杨勇诚看来,技术工人的手艺不能丢,设备再先进,在不少生产环节还是离不开纯手工的操作,随着机器的精细,对于手工的技术操作也只会要求越来越高。而对技术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靠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炼和坚持,才可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精神是现在的年轻人最缺乏的。”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图/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