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聚焦“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

摒弃大拆大建 转向精细管理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黄浦滨江慢行道可供市民骑行和步行。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城市规划将更精细、开放,“绣花功夫”、“针灸疗法”都会被一一应用。 城市更新也将更注重生态“填补”和公共休闲空间的营造。2017“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昨天和前天举行,今年的论坛总主题就是“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精细规划更讲究“绣花功夫”、“针灸疗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许健表示,上海作为一座建设用地紧张的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品质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模式在转变,以往“大拆大建”外延式扩张的发展老路已难以为继,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的内涵式发展成为主流。上海在近几年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实践中,也有了不少转变。

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就是城市治理过程。在理念上更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更关注“人”的需求,增强人性化的城市体验。在参与机制上,形成了开门做规划的局面。开展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更是激发起了基层社区和来自全球的设计师们的热情。自2016年开始,上海市规土局设立的“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已经开展了22个试点项目,涉及9个区县15个街道,收集到100多家设计师、艺术家团队和个人报名,提交方案超过80个。

许健说,针对上海超大城市运行特点,着力从“小微”处着手,强调“绣花针”式的精细管理,既打造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也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创造,在“精雕细琢”的城市空间和“精耕细作”的乡村野趣中体现城市温度和人文情怀,增强市民获得感。

同时施以“针灸式疗法”,以空间治理带动城市功能提升。“上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拆大建,而是找准‘要穴’以小带大、以点带面,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改善来激发城市活力与强化城市功能。”许健表示。

上海将构筑生态空间体系和公共空间网络

论坛上,许健透露了上海在构筑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和公共空间网络上的行动计划。

在生态空间体系营造上,注意生态基地的建设。上海将以外环绿带、近郊绿环锚固城市发展格局,以9条宽度1000米以上的放射状、通畅性生态走廊构建上海的市域生态骨架。由外向内层层渗透、贯通市域的“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将强化生态空间对市域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硬约束,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依托蓝网绿道,构建慢行休闲系统。以水为脉构建城市慢行休闲系统,促进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融合。滨海及骨干河道两侧建设生态廊道,形成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主城区形成连续畅通的公共岸线和功能复合的滨水活动空间。同时结合“双环、九廊”等市域线性生态空间,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兼顾“马拉松”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安排适宜慢行要求的各类设施,构建城市绿道系统。

织密绿地网络,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设以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完善公园绿地体系。郊区结合现有生态资源建设郊野公园,主城区结合楔形绿地、外环绿带以及产业地区转型,增加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按照地区公园2公里、社区公园500米的服务半径推进公园建设;同时针灸式新增微型公园,完善5-10分钟步行可达的绿地系统。目标是规划期末全市用地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半径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实现开放贯通,打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网络。充分考虑市民的多样化活动需求,持续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和开放度,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强化公共空间的贯通性,将公共空间编织成网。提高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加强无障碍设施、休息座椅、智慧信息服务配套设施配置,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共享出行可能会引导城市进行重大变革

上海目前正在进行黄浦江贯通、重大公共场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修补并渗透公共空间网络,这其中也有很多的困难,可见城市空间的治理要解决大量存量化的问题,这其中,对于共享经济是否值得推广也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

在昨天的论坛上,就“建设人文之城:共治与共享”的主题,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能不能在物质设施不再大量增长的前提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共享交通就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现在很多人反映共享单车投放太多、无序的问题,其实这也需要引发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是按照现有的城市空间来做出这样的衡量的,而现有的城市空间设置是否合理呢?”诸大建表示,现有的城市空间还是以小汽车为导向进行设计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先考虑的还是机动车辆。“像深圳,因为是新城,道路空间50%以上被小汽车占用,但提供的出行服务只有30%不到。”诸大建表示,交通优先权如何排序是如今的城市空间营造和治理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在他看来,地铁、地面公交毫无疑问应排前两位,而自行车就应该排在包括出租车、共享汽车、私家车等单个小汽车之前,这样的排序才是合理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空间需要变革。“可以说,共享出行的出现将引导中国城市的新革命,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

他举了个例子,新加坡最近就在进行这样的改变,5车道只留下2车道给机动车;又如首尔,曾经有条清溪川,曾经被填掉做了城市贯通道路,之后又被恢复成河道,两旁是人行空间和自行车道。“美国的高架公园也是在做这样的城市更新。”诸大建说:“我希望在这里做个大胆的猜测,多少年后,上海的高架也会变成有绿化带、自行车道、人行道的公共空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