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国际艺术节宁波分会场送来好节目

“唱”出诺奖得主屠呦呦的故事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主会场。

昨晚,讲述中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故事的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宁波设立分会场之后,首次有宁波创作的演出登陆主会场的舞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展现大科学家的朴实

《呦呦鹿鸣》剧组透露,该剧是浙江省首部民族歌剧,自创作之初就受到了主办方的关注,在宁波首演期间,因其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呈现在舞台上的完美效果,经过遴选评审,入选成为今年艺术节的唯一一部国内民族歌剧。而昨晚的演出,也让上海的观众感受到了屠呦呦精神的不同层面。

《呦呦鹿鸣》讲述的是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故事,导演廖向红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屠呦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想实实在在地讲述一个故事。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和文字的,我们都看了,还去了她的旧居——可以说,我们是想尽办法接近她。我们知道,她拿诺贝尔奖后,普通观众一定会给我们的剧提两个问题:为什么是屠呦呦能发现青蒿素,为什么女性科学家能拿到这个奖?我们也试图在戏中解答,包括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她小时候体弱多病从而发下的治病救人的宏愿,以及后来到国家和人类需求的层面。”

《呦呦鹿鸣》以科学家为主人公,尽管是一次大胆的创作尝试,但同样能够展示出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整个歌剧从屠呦呦的生活和工作情节入手,通过父女、夫妻、同事之间的对唱、重唱,让音乐深入揭示人物之间的情感及矛盾冲突,使整个故事更有张力和感染力。

主演吕薇也告诉记者说,为了不让演绎脸谱化,导演特意找来两本讲述屠呦呦的书,让她更深入了解这个人物:“包括《屠呦呦传》,这也是国内仅有的两部比较全面介绍她的著作,我仔细研读了下来,对她朴实中的伟大,也理解得更为深刻。”

民族歌剧用上大量民族元素

虽然是外界眼中的“主旋律作品”,但昨晚的演出,却让很多观众大呼戏好看,歌好听。上半场为了表现屠呦呦的爱情时,舞台上出现的满天星空,就让观众欣喜不已。音乐也同样如此,作曲家孟卫东告诉记者,很多人对主旋律的印象太过刻板,“我作曲时就秉持了一个原则——歌剧毕竟是创作给观众看的,需要观众觉得好听,演员唱得投入,这才是标准。”

为这部剧,他创作了20多首歌曲,他表示“亮点是二重唱”,因为是为了表现屠呦呦为了科研工作分居两地时朴实无华却又动人的爱情。此外,因为是民族歌剧,讲述的又是我们自己的大科学家的故事,所以,“创作时我也使用了大量的民族元素,比如民族乐器是贯穿始终的,包括了琵琶等。”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