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中国第8次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

实现4个“首次” 取得丰硕成果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克服冰情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昨天顺利返回上海。此行,科考队实现了4个“首次”: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考察;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在北冰洋公海区开展科学调查;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海洋环境和海底地形调查;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航次安全航行逾2万海里实现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

本次科考队由“雪龙号”科考船、综合队、大洋队等组成,共96人。“雪龙号”今年7月20日从上海出发,历时83天。科考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欧海等海域进行了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雪龙号”于北京时间8月2日至8月16日,历时14天,航程1700海里,顺利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沿途克服穿越中央航道期间的高纬海域难以及时获取冰情信息、雾天能见度差、冰情变化快、遭遇冰山等诸多不利因素。8月30日至9月6日,历时7天,航程2293海里,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克服了航道曲折、可航通道狭窄、水深情况复杂、水文资料不全、航道内浮冰密集、能见度不良、需要夜航等航行困难。

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并在北极地区开展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开辟了我国北极科考新领域。历史性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填补了我国北冰洋中心区大西洋扇区的作业空白。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为后续西北航道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开展了北极航道环境综合调查、北极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和北极污染环境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在拉布拉多海、巴芬湾海域的调查空白。

“雪龙号”本航次安全航行逾2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1995海里,顺利完成航渡任务。作为中国试航北极航道的开路先锋,“雪龙号”此番历史性地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实现了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在我国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介绍,“雪龙号”出航前对调查装备进行了标定,新增了深水多波束系统等探测手段,并提供了CTD和深水多波束系统配件。本次考察连续破冰航行共计1995海里,冰站作业7次,国家海洋局共制作了18期海冰服务信息以及170幅海冰遥感分析图,发布气象预报83份,有效保障了“雪龙号”的航行和大洋作业的顺利开展。

试航西北航道期间,共有3名加拿大科学家参加海底地形地貌合作调查,按照双方达成的调查细化方案实施,为后续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首次开展有关“微塑料”和海洋人工核素调查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科考中,我国首次开展了有关“微塑料”的调查活动。

据悉,目前,海洋里的垃圾80%以上为塑料,这些塑料垃圾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塑料垃圾。微塑料被一些科学家称为“海洋里的PM2.5”,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在海水的作用下,一些大块的塑料会破碎成小块,有些会小到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塑料垃圾虽然个头小,但是依然很难降解,会长期存在于海洋当中。很多的海产品中已经检出微塑料的存在,像滤食性的生物贝类、软体类生物,相对含量是比较高的。颗粒小的话会进入一些生物的组织、器官,引起一些病变。

据科学家统计,全球每年有480万吨到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海洋生物误食渔网等塑料垃圾导致死亡的情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在北冰洋开展微塑料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北极科考工作的一个长期业务化调查项目。

除了海洋微塑料,此番科考队进行的海洋人工核素的考察工作,也是我国首次在北极开展的业务化调查项目。

海洋放射性物质的一个特性就是,人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它的污染进行防治,它会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长期存在。全球的大洋是相通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污染物质,都会随着洋流运动在大洋中污染扩散。

北冰洋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冰雪所覆盖,研究浮冰的变化是北极科考工作的重要内容。科考队在考察中,一共在7块大浮冰上设立“冰站”,进行调查作业。到冰面上钻取冰芯,对冰芯的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然后量取0到10米左右的冰下水,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观察冰的融化过程对冰表层海洋生物的影响。通过这些冰站的作业,了解整个北冰洋冰的融化和堆积情况。

“‘雪龙号’1999年的时候只是到北纬70°左右,再往北都是冰,船就拱不过去了。我们现在已经到北纬80°以北,但是积水区还是非常多,因此,北冰洋的冰雪融化还是比较明显的。”科考队员表示,以后类似北极熊这样的物种会越来越少,但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亚北极的物种到北极来。

科考队员在冰站上作业不仅要面对凛冽的寒风,还要特别注意来自两方面的危险:一个是浮冰上的裂缝,科考队员从“雪龙号”到作业的冰站,需要换乘黄河艇,队员们在上浮冰前,负责安全的队员会先进行探查;还有一个便是北极熊,作业的过程中,还会有专门的队员负责瞭望警戒,如果发现北极熊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尽快撤离,但这次科考中,队员只是在航行的过程中,看到两三公里外北极熊的身影。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