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的研究让孩子们能“多睡会儿”

儿科医生江帆:守护祖国未来,践行医学梦想,传递爱的力量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江帆长期工作在儿科临床一线,始终心系儿童健康事业。受访者供图

“我们关注的是占总人口20%的儿童人群,但是他们代表的是100%的未来。我希望自己能为孩子的健康事业尽一份责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儿科医生,江帆长期工作在儿科临床一线,始终心系儿童健康事业,在全国率先联手教育界同道,携同老师及家长为儿童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作为青年研究人员,她致力于儿童健康研究的政策转化,将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儿童睡眠研究成功向政策转化;作为医院管理者,她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带领员工在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疑难杂症诊治技术上取得不断突破……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医者:守护儿童生命的使者

她和团队在上海培训了35500名幼教系统的老师和保育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每当江帆拿起听诊器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医师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

“护苗计划”的起因正是源自江帆工作的方寸诊室。细心的她经常会碰到一些遭受意外伤害被送到急救室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因为现场第一时间的救助不及时而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转瞬即逝,家长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她无比痛心。她深入研究了相关数据,在中国每年有20万儿童因为意外伤害而死亡,而每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曾经经历过意外伤害,而这些意外伤害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被预防的。正是急诊室凄惨的故事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触动了她,她的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儿童伤害急救技能”教师和保育员培训项目——护苗计划。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她带领团队依据全球最新指南建议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专门针对教师和保育员的培训教材和录像,她通过四处奔走联系组织4家儿童医院的儿科精英,历经几百个日日夜夜,通过自己研究摸索的科学、有效培训模式,最终在上海培训了35500名幼教系统的老师和保育员。

连续超负荷工作让江帆出现了频发的室早二联律,夜间会因为心脏不适而被惊醒,但是当她听到培训过的老师在幼儿园用上这些技术时,当她了解到老师把这些实用急救技术再次培训家长时,当她获知外省市的同道在学习上海经验推广这一项目时,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研究者:呵护儿童健康的追梦者

研究成果率先推动了“中小学推迟上学时间”政策的出台

江帆既是一名临床医生,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带领团队的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市教委高度关注,最终经多方论证后在上海地区率先推动了“中小学推迟上学时间”政策的出台。

1998年起,她就开始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儿童睡眠健康的科学研究。她和课题组先后在全国9省市开展了3万余名各年龄段儿童睡眠健康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儿童睡眠不足与睡眠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发育阶段性和多维性特征,并发现“课业负担过重”和“上学过早”是导致儿童睡眠不足的高危因素。为了深入研究提高儿童睡眠健康的有效举措,她带领团队对上海地区10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适当地推迟上学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睡眠的质量,进而有利于儿童体格生长、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在“中小学推迟上学时间”政策实施后3年,通过第三方评估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政策推行后儿童睡眠健康有了显著改善。这一研究推动政策进而改善儿童睡眠健康的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认可,并得到了教育部的建议推广。健康研究推动政府循证决策的理念与经验,也被国际医学最高权威杂志之一《柳叶刀》收录并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江帆说,睡眠的研究只是在探索儿童健康道路上的起点,她将沿着自己最初的梦想继续追逐。

管理者:关爱儿童成长的领路人

让更多“无哭声行动”在儿中心落地

作为国内知名三级儿童专科医院的掌舵人,她的肩膀还承载着更重要的任务。她认为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能给她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去帮助患者。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机构之一,全国乃至国际的复杂先心患儿都云集于此,此外亚洲最大的儿童血液肿瘤诊治中心也在这个百亩地的园区内。大量危重复杂患儿的诊治任务给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医务人员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她以身作则,以“奋斗、创新、包容、感恩”引领医院文化,与全院1346名员工一起践行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为了拯救每一个新的生命,医疗团队不断挑战极限,至今仍然保持着先心手术成功最低体重800克的纪录;为了拯救每个被重病压垮的家庭,医疗团队不断在提升疗效、降低费用方面刻苦专研,在有限的医疗费用支持下把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近80%的国际水平。

作为母亲的江帆太能体会这些危重患儿的家长,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他们其实还需要更多的支持。为此,她在全院倡导了“危重患儿家庭关爱项目”,每一位员工都在行动。

新生儿监护室里,医生每天都会给重症新生儿的母亲发送一条问候的短信,并告知孩子今天体重长了多少,吃了多少奶,大便有几次,朴素的话语却成为产后在家休养、焦急万分母亲每天最大的期待;胸外科的重症监护室里,开出了一条绿色通道,让每天在监护室门口焦虑等待的父母可以在专业社工的陪护下进入冰冷的监护世界,但是当父母握住孩子的小手时,当医护人员在床边和父母仔细交代病情时,一切都变得那么温暖;在白血病的病房,一个患儿的心愿再一次触动了她心底最敏感的神经,住在世博会场馆对面的她每天只能在阳台看到人来人往的游客,但总是被告知不可以前往。为什么不可以?江帆问自己。在她的带领下,医护人员反复检查化验,一次又一次测量体温,做足了出行准备。在10余名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的精心安排下,17位白血病患儿参观了他们最喜爱的场馆,并得到了世博会 “最高贵宾”的礼遇。行程结束前,有一个女孩告诉她:“阿姨,我太开心了,就是今天的白细胞掉下一点也值得。”孩子“专业”而真诚的语言让她热泪盈眶,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4年,麻醉科主任向江帆反应,手术室门口撕心裂肺的哭闹声与“一切为了孩子”的医院文化不符,这给江帆很大启发。作为医院管理者,她在思考能否通过我们医护人员的努力让就诊的孩子哭声少些少些再少些,打造一个“无哭声医院”。在她的主导和持续支持下,“无哭声医院”计划率先在手术室、输液室和血液肿瘤病区落地。

江帆还组织医院资源,联手社会公益团队,通过环境布置、流程优化、疼痛评估、心理支持等方面关注患儿身心健康,为手术患儿打造了首个海洋主题无哭声手术室,为住院患儿建造了聚德·大不同学院;在静脉输液区、影像检查区出现了色彩缤纷的彩绘墙,以及动画主题检查室。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无哭声医院”成效初显,患儿舒适配合度从63.2%提高至89.5%,哭吵发生率从36.8%降至10.2%,患者满意度从68.8%上升到96.7%。未来会有更多“无哭声行动”在儿中心落地,使医院不再成为让孩子害怕、家长焦虑的地方。

 

 

青年报